冠宁百科知识网

冠宁百科知识网

宋朝的奇葩官制

网友投稿 -
宋朝的奇葩官制

很多朋友对于宋朝的奇葩官制和北宋官制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宋朝贬官制度
  2. 北宋官制
  3. 官职差遣分授由来

[One]、宋朝贬官制度

〖One〗、“对移”是两宋时一种相对最轻的贬黜惩罚手段。

〖Two〗、州级主官(如知府、知州)、路级主官(亦即“监司”,如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地方军事长官(如制置使、宣抚使),可以在上报中央的同时,将自己辖下部分官员的差遣或职事官进行两两对调。

〖Three〗、如是由于官员因老、病、昏庸等缘故不称职,抑或由于官员有不法行为,而导致的“对移”,则即为一种惩罚手段。

〖Four〗、即贬降职务,这在宋代有各色各样的形式,我于此试举几种——

〖Five〗、如“出外”。例如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四月,“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差遣)张戬落职【3】出外,“知(江陵府)公安县”。

〖Six〗、【注3:宋代有时也会用“落职”来指代“失去中央差遣或职事官”的状况。这与前文所述的对职名的“落职”全然不同。】

〖Seven〗、如“近、大降远、小”。例如前文曾提及北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十二月,包拯因之前举荐不当,降本官(阶官)、差遣一事。他的差遣就是“大降小”,从“知庐州”降为“知池州”。

〖Eight〗、这三者相当类似,都是不等该官员的差遣或职事官任满,即行罢免,由另一官员顶替。该官员被罢免而失去职务后,情节较轻的,只好等待下一次铨选、任命;情节较重的,则还需要等待审查。

〖Nine〗、其中,“冲替”作为惩罚手段,重于“差替”。这两者在北宋前期并不(或者说至少并不完全)具有贬黜、惩罚的意味,之后才渐渐成为了惩罚手段。

〖Ten〗、而“放罢”则出现于北宋后期,并在南宋时逐渐取代了“差替”与“冲替”。

1〖One〗、指直接将该官员贬降、责授为各种闲散官,即基本无职守或完全无职守的,常用于安置各色人等的一些特殊的差遣或职事官。譬如分司官、祠禄官、添差官、散官(散秩)等等……

1〖Two〗、针对全部官职的主要贬谪罢黜方式。

1〖Three〗、指停止该官员所拥有官职的全部职守与权力。

1〖Four〗、“勒停”,或同时“追官”,称“追官勒停”;或同时“除名”,称“除名勒停”。前者一般还保留了某种程度的官衔,后者则失去了官员的身份。

1〖Five〗、即俗称的“削籍为民”,指官员被剥夺全部官职头衔。之后,若其父祖近亲仍有官身,则该官员的身份变为官员亲属;否则,为庶人身份。

1〖Six〗、这是宋代那些直接对官员的官职起作用的惩罚手段里最重的一种。但即便遭受除名,通常依然有机会叙复原官。

[Two]、北宋官制

〖One〗、北宋的官制是相当复杂的。北宋政权虽然建立,但当时在南方和北方,还存在着南唐、吴越、漳泉、南汉、湖南、荆南、后蜀、北汉等[Eight]、九个割据政权。

〖Two〗、就是在北宋统治区域内,也还有不少节度使,他们既有土地,又有人民、甲兵和财富。在北宋中央政权中,还有一批在后周时同赵匡胤地位相当的禁军将领,他们都手握重兵。赵匡胤是靠他们的支持才夺取后周政权的,但又害怕这些人也用同样手段把自己搞掉。

〖Three〗、宋太祖和他的继承者以及他们的主要谋士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一举措也影响着南宋官制。

[Three]、官职差遣分授由来

〖One〗、宋代任官制度有官、职、差遣的分别。官名只用来表示官位和俸禄的高低,称为寄禄官。差遣,亦称职事官,有时也简称“职”。

〖Two〗、“官”则是包含阶官和散官;“职”是指馆职与贴职,以外还有閤职及环卫,前者是从文官中所言,而后者则是为武官。差遣就是隋朝时期的使职,而对于使职的特点也是十分有意思,就是使职的职能范围可大可小,另外对于官员的处理事务的能力要求并不高。总的来说,官、职、差遣分离制度用官、职、差遣来规定官员的各个方面的东西,比如品阶、俸禄,官服的依据,也产生一大笔朝廷开支,也是北宋后期“冗费”的原因之一。

宋朝的奇葩官制和北宋官制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标签:# 差遣# 官制# 北宋# 官员# 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