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唐朝盛行花的问题,以及和大唐应该摆什么花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下面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One]、大唐应该摆什么花
牡丹应该是能代表大唐的花。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大唐是一个伟大辉煌的朝代,是一个受世界朝拜的大国度。唐朝洛阳牡丹兴盛,花开富贵。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象征着富贵辉煌,与大唐是非常契合的。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所以牡丹能充分代表大唐的神韵
[Two]、花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时候开始盛行的
〖One〗、有学者考证,“花钿妆”确切的起源应是在汉代,也有人认为是秦始皇时期,又有人说是南北朝或唐朝。在众多的传说版本中,人们述及比较多的还是南朝时期的一个故事。相传南朝时,宋武帝有个女儿叫寿阳公主,这位寿阳公主生得花容月貌,十分美丽。有一天,公主跟宫女在花园里玩得累了,就躺在殿下歇息,一阵微风吹来,从梅树上飘下一朵梅花,正巧落在公主的前额,染下了一个梅花状的印子。她的皇后母亲看到了,觉得很耐看,就叫公主暂时留着,三天都不要洗脸。其他宫人看到以后,都觉着脸上顶个花印子十分漂亮,于是纷纷效仿。因为梅花毕竟只在冬天开放,其他季节怎么办呢?爱美的人们就想出一个法子,取不同材料人工制成花的样子,来代替梅花贴在额头上。后来,这一化妆方式传到了宫外,在民间广泛流行。此后,“花钿”更是派生出了各种各样的颜色和形状,贴的方位也从额前眉心处,演变到了贴在耳边、眉毛两侧、脸颊等处,或做成饰品插在头发上。
〖Two〗、“花钿”最流行的时期是唐代,晚唐时发展至鼎盛。唐代李复言著有《续玄怪录》一书,可作为一个小小的佐证。书中有一名叫韦固的男子,因不相信月老的“婚姻命定说”,就砍了他命中注定的那个尚在襁褓中的妻子一刀,那小女孩长大以后,果真嫁给了韦固做妻子,有头上的伤疤为证。李复言描写韦固妻“眉间常贴一钿花,虽沐浴、闲处,未尝暂去”,说的就是韦固妻为了遮头上的伤疤,连洗澡和非正式场合也从不将“花钿”摘下来。敦煌莫高窟中的那些女供养人像,许多脸上也都贴着“花钿”,尤其燕形的“花钿”在莫高窟中更是占了很大比例,多贴在耳部附近或额头两侧。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在莫高窟吐番时代的窟中,帝王和臣子的额前竟然也饰有“花钿”,不知道是出于画者的艺术渲染,还是当时的吐番男子当真作此打扮。
〖Three〗、唐以后的五代十国,在服饰妆扮上承袭了唐代的遗风。编撰于这个时期的《花间集》中,有多处咏到“花钿”的句子,比如:“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莲。耳坠金环穿瑟瑟,霞衣窄,笑倚江头招远客。”从这些词中,可以看到当时糜烂而奢侈的世风,这些偷安的小国,最终逐一被宋太祖赵匡胤收编到大宋旗下。
〖Four〗、北宋时,“花钿”依然还在女子中流行。没有酒窝的女子,以“花钿”来代替酒窝;有酒窝的,贴上“花钿”来强调一下。黄的、黑的、绿的、红的,各种颜色的“花钿”可搭配不同颜色的服饰。南宋,自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以后,女子必须守贞洁,自然就不在社会上抛头露面,也就不再那么刻意地打扮自己了。元代是蒙古人的天下,花钿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唯有在一些传世的书画作品和考古发掘中,人们方能找到这种在古代曾经流行了一千年的时尚饰品的影踪。
[Three]、海南换花节是做什么的
“换花节”是海南海口地区从唐代开始就一直盛行的民间活动,正月十五换花灯、猜灯谜、唱大戏、舞龙狮……流传千年的“换花节”成为了海口过年热热闹闹的“压轴戏”。近来,换花节已入选海口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