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宋朝内圣外王,以及内圣外王指的是什么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One]、文圣是指哪位诗人
〖One〗、文圣指的是两位在文化上有造诣的人:
〖Two〗、二是指欧阳修,指他的散文成就达到极高境界。
〖Three〗、孔丘被后世尊称为“文圣”,这个“文圣”的意思是文化的圣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总结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总结《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Four〗、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比较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比较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比较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文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
〖Five〗、欧阳修被尊称为“文圣”,是指他的散文成就达到极高境界。这个“文圣”与孔子“文圣”不可混为一谈,此“文”指文章。欧阳修,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谥号“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Two]、内圣外王指的是什么
〖One〗、『内圣外王』最早出于《庄子·天下》,但不是用来描述庄派道家的,而是描述上古理想学术的,直到宋代荆公新学才正式将之采用为对新儒家理想的概括性描述。
〖Two〗、所谓『内圣外王』实则是帝王之学,士人可以为帝王师,但是不会说自己是『外王』。荆公新学内外兼重而偏于外,宋明理学在理论上内外兼重而主张由内圣转出外王,但实际上在被树立为官方哲学的过程中被取消外王向度而成为空洞的教条。所谓『外王』实则是希望用『内圣』的要求限制君权。
〖Three〗、现在人理解『内圣外王』往往认为是道德和事业的双丰收,实则不然。与『内圣』配合的境界是玄妙深奥的,包括人伦与非人伦的道德实践,强调心、气、理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双重合一与整体内在超越;由此转出的『外王』是帝王的专属,士人只是在完成封建义务中建立事功,实则严格来说称不上『外王』。
〖Four〗、士人可以为帝王师,因此即便圣如理想中的周公也不可能取代成王的帝王之位,孔子自始至终也更多地在帝王师的程度上向往周公,称『素王』已经颇为僭越了。
[Three]、内圣外王是道家还是儒家
〖One〗、“内圣外王”这一思想中带有一个“圣”字,所以,很多人认为它儒学理论。实际上,这种思维是有误区的,“内圣外王”绝非儒家思想。“内圣”几乎是每一位儒生都在追求的精神目标,而“外王”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被儒门视作僭越。
〖Two〗、显然,“内圣外王”的思想另有,并非儒家先行提出的理论。
〖Three〗、在秦朝以前,儒家子弟的追求是成为匡扶社稷的辅国之才,虽有“内圣”之心,但却不会有“外王”的意向。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汉末年乃至隋唐年间,越来越多秉持着儒家思想的士大夫加入到争霸天下的行列之中,王莽、司马懿等儒生起家的权宦篡权夺位。不过,在儒家看来,这种僭越皇权的儒生是备受鄙视的。文人在编撰史料时,甚至会有意忽略掉王莽的所谓“新朝”。
〖Four〗、在儒家子弟眼中,“内圣”是自我修养达到极致的表现,“外王”却是企图打破既定秩序的反贼。直到宋代“事功学”兴起,“外王”这才被时下的儒学子弟视作建功立业、加官进爵的代称。从这以后,“内圣外王”便成为一种颇具正能量的词汇。
〖Five〗、实际上,“内圣外王”这种说法始见于《庄子·天下》,是货真价实的道家思想。
〖Six〗、“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Seven〗、《庄子》的朋友都知道,《逍遥游》在庄子哲学中象征着为人处事的至高境界,也是道家门生所追求的内修极致。《齐物论》则对人类与万事万物之间相处的问题展开论述。通过这两篇文章来理解所谓“外王”,这就是一种人类融入自然界,与其他事物和谐并存的“与物化”表现。
〖Eight〗、显然,此处的“外王”与儒家各阶段所理解的“外王”截然不同。
〖Nine〗、其实,何止是“外王”,两大学派对“内圣”的理解亦不一致。在道家思想中,“圣人”就是达到“物我两忘”境界的人。达到这一精神层面的人,心中已没有一己之私,且不会被欲望所干扰。“独于天地精神向往来”,天地之间任我逍遥,这才是道家学派的“内圣”。相比之下,儒家的圣人尚有功利心,在保持着较高道德修养的同时,还对全人类发展做出了巨大成就。
〖Ten〗、如果还不能搞清这两种“圣”之间的差别,不妨将儒家的圣视作“为他人成圣”,将道家的圣视作“为自己成圣”。显然,要成为儒家的圣人,就要在塑造个人和发展事业的方向进行努力,为了“成功”这一目的进行拼搏和进取。
1〖One〗、然而,在庄子的眼中看来,“努力”本身就是以人力改变自然的表现,违背了顺应自然发展的初衷,所以,这种人是无法成为道家的圣人的。在老子、庄子的哲学体系中,儒家的圣人所达到的境界,只是“道德”中“德”的境界,距离真正的大道相距甚远。
1〖Two〗、孔子与老子曾就“道德”这一话题展开论述,孔夫子在最后选取抛开可望而不可即的“道”,侧重于更易于实现的“德”。围绕着“德”来进行发展,最终,开创出了“绝学”。儒学子弟要做的,自然是“为往圣继绝学”,是以将“德”的部分发扬光大。
1〖Three〗、庄子提到的“外王”,就是与自然界融会贯通,也就是本身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作所为无不顺应自然界的发展,既不会被外物所扰,又不会干涉外物,是为“物我两忘”。从本质上来说,这种境界是与“内圣”伴生的。
1〖Four〗、引申到后来的道教体系里,那些圣人无不是跳脱三界,融于自然的修行者。当然,在我国的神话体系里,所谓“神”尚受制于天界,只有超脱轮回的“仙”才算是摸到了“圣人”的门槛。或许正因为道家的“内圣外王”思想玄之又玄,才会被宗教所借用。
1〖Five〗、那么,为何世人皆认为“内圣外王”的是儒家经典呢?
1〖Six〗、前文我们提到,这一思想早期并不被儒生认同,甚至,宋代以前的儒生会对其抱有嗤之以鼻的态度。不过,随着宋朝“心学”的流行,“外王”得到了另一种解读,这种解读使其含义更贴合儒家“建功立业”的思想。所以,儒家便将“内圣外王”作为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外在的事业上努力的最终目标。
宋朝内圣外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内圣外王指的是什么、宋朝内圣外王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