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宁百科知识网

冠宁百科知识网

宋朝以少胜多的儒将

侠名 -
宋朝以少胜多的儒将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宋朝以少胜多的儒将的一些知识点,和明末四大名将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明末四大名将
  2. 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天才级战将是谁

[One]、明末四大名将

1.袁崇焕:大明王朝的最后顶梁柱,可惜最后被魏忠贤等小人陷害,凌迟处死。

2.孙承宗:明末军事战略家、爱国者。曾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

3.孙传庭;明末名将。此人评价相当高。(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孙传庭为捍卫明帝国的荣誉做最后的一番努力,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4.卢象升:明末第一悍将,民族英雄。从小就志存高远,不仅读书勤奋,而且还学习兵书习练武术。所以,此人文武全才。

[Two]、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天才级战将是谁

中国天才级战将非粟裕莫属!他打仗精于计算,善于在弱势情况下集中现有兵力歼敌一部,大兵团作战艺术极高,解放战争中他指挥的华东部队是歼灭美式装备比较多的野战军,他打败的国民党将领如:陈诚、顾祝同、薛岳、杜聿明、王耀武、胡琏、黄百韬、张灵甫、邱清泉等,这些人都是国民党响当当的人物,粟裕打败的国民党将领之多,是解放战争之最。

红军时期的粟裕虽然并不怎么出名,但是在浙西南三年游击战中锻炼了他独挡一面的军政能力。在浙西南三年游击战中,粟裕领导400人的抗日先遣队余部。发展近了千人主力作战部队,民兵发展近2000余人,根据地范围波及20多个县,粉碎卫立煌、罗卓英,刘建绪两次四省围剿近40万人的部队,这在南方八省三年游击战中表现相当突出,也是唯一一块中央红军长征后新建立的根据地。从客观上讲,粟裕、刘英领导的浙西南根据地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同时也减轻了南方八省其它根据地的压力。粟裕之所以能在浙西南打开局面,正是在井冈山时期学习到了朱毛红军创建根据地的精髓,同时粟裕将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运用的非常得当,浙西南根据地也被誉为浙江的“井冈山。”粟裕在浙西南三年军事的生涯中,困难比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多的多,这也为他日后成为我军优秀将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争中粟裕指挥的黄桥战役可谓经典,粟裕以5000人战胜顽军韩德勤部3万余人并取得歼敌1.1余人的辉煌胜利,从此新四军在苏中站稳了脚跟。粟裕指挥黄桥战役可圈可点的故事令人不得不拍手叫好,黄桥战役的前景是苏北有韩德勤约16万顽军,长江沿线有日军大量据点,不打下黄桥新四军难以在苏中立足打开抗日局面。

黄桥战役中,经典就是伏击韩德勤最精锐的翁达旅,为了歼灭这股精锐之敌,粟裕甚至计算出了,翁达旅行军至预设阵地是几点钟到几分钟,以及每个士兵行军间隔的距离精确到了一米。能够如此熟悉掌握地形、计算时间,在世界军史都少有。

1944年车桥攻坚战,粟裕指挥第一师五个主力团取得了围歼车桥并打援的双胜利,击毙日军465人、伪军483人,俘虏日军24人,俘虏伪军168人。车桥战役是我军在抗日战争俘虏日军比较多的一次战役,台儿庄战役俘虏日军才1人,由于日军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中期是作战最顽强的部队,能俘虏两位数都算奇迹了。车桥战役胜利后,毛主席评价说:“粟裕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40到50万部队。”

解放战争是粟裕最辉煌的时刻,他所指挥的第三野战军是战绩最辉煌的野战军,三年解放战争共歼敌240万,是各大野战军之首,其中国民党五大主力的7〖Four〗、1〖Eight〗、5军均被粟裕歼灭,粟裕所在的华东也是国民党部队进攻次数比较多的解放区,同时华东的部队因连续作战,很少有休整、补充兵员,相比东北野战军要差的多,这也是东北野战军作战次数不及华东,人数却大大高于华东野战军的原因。粟裕承受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在军中资历不够老,还要指挥几十万大军,华东又离国民党统治心脏区域最近,且华东回旋余地不比东北、华北广阔,论战功华东部队居各大野战军之首。

粟裕不仅战役指挥艺术高超被人孰知,他的战略艺术也十分高超。其中粟裕两次战略构想的实施直接影响了解放全国的进程。

苏中七战七捷是粟裕解放战争的第一个高潮,这和他的战略布局是密切相关的,原本毛主席的战略意图是向北巩固、向南防御,粟裕所在的华中战区,按照中央意图是要转入外线作战的。而粟裕经过深思熟虑,觉得可以利用苏中熟悉地形、良好的群众基础,先打几个歼灭战,于是给中央发电报时第一次用了“斗胆直陈,”对于毛主席的战略部署一般将领都不敢提出异议,粟裕敢于提出自己的战略构想,是对战争的负责,也是一个优秀指挥员对党的忠诚。苏中七战七捷的胜利受到毛主席高度赞扬,同时毛主席把苏中七战七捷的战报,发给各大解放区学习,这是毛主席对粟裕指挥能力的信任。

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尊定了蒋介石垮台的丧钟,然而三大战役的淮海战役是最值得人们称赞的,60万打败了80国民党精锐部队,这与中原和华东两大野战军的密切合作是分不开的。但淮海战役最终胜利离不开粟裕的战略功劳。1948年一月,中共中央决定由粟裕率领一个主力兵团度过长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调动敌主力回援江南,从而减轻中原的军事压力。粟裕接到命令后,认真分析了中原、华东地区敌我态势,觉得在长江北岸集中兵力歼灭国民党主力是完全有可能的,相反如果率一个主力兵团千里跋涉,途中减员会很严重,到了长江南岸可能有被重兵包围的可能,同时在敌占区得不到快速补给和兵员补充。为了陈述自己的战略构想,粟裕连续两次向中央提出了自己战略意图,并两次在电报中用了“斗胆直陈,”在城南庄中央领导听了粟裕的当面汇报后同意在中原打大战的战略构想。正是在粟裕的战略实施下,华东野战军先后反动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经过这几次大的战役,国民党在中原、华东精锐部队损失殆尽,长江北岸基本解放,粟裕坚持在江北打歼灭战的战略胜利完成,粟裕的这伟大战略直接加速解放全国的进程。

1949年9月30日,北京人民纪念碑的尊基典礼上,毛主席第一个铲土、随后是朱德、贺龙,毛主席拉着粟裕第四个铲土,能排到第四个铲土,足见毛主席对粟裕战功的肯定。

1955年,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位列前十将之首。据毛主席卫队长李银桥回忆,1955年北京中南海颐年堂在讨论如何给粟裕授衔时毛主席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解放战争谁不知道华东粟裕啊。”粟裕觉得自己资历不够请辞了元帅军衔,毛主席高度评价粟裕说:“粟裕人才难得,二让司令、一让元帅,元帅可以不当,但大将一定要当,而且是第一大将。”

1984年,粟裕逝世,享年77岁。按照粟裕生前遗愿,将他的骨灰洒到曾今战斗过的8个省市地区。然而火化遗体时,头颅骨灰中竟然出现三块弹片,粟裕生前从未提起此事,也许这就粟裕令人敬重的人品,生不贪名、死不耀功!

宋朝以少胜多的儒将和明末四大名将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标签:# 粟裕# 解放战争# 野战军# 战役# 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