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宁百科知识网

冠宁百科知识网

唐朝集贤院

网络 -
唐朝集贤院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唐朝集贤院,唐开元中书令张说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唐开元中书令张说
  2. 唐朝最长寿的诗人前五名
  3. 唐六典多少篇

[One]、唐开元中书令张说

〖One〗、张说(yuè)(667-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范阳方城(今河北省固安县)人。唐朝宰相,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西晋司空张华后裔。

〖Two〗、张说早年参加制科考试,策论为天下第一,历任太子校书郎、左补阙、右史、内供奉、凤阁舍人,参与编修《三教珠英》。不肯诬陷魏元忠,流放钦州。神龙革命后,返回朝中,任兵部员外郎,累迁工兵二部侍郎、中书侍郎,加任弘文馆学士。拜相后,不肯党附太平公主,贬为尚书左丞,拜中书令,册封燕国公。姚崇拜相后,出任相州刺史,迁岳州刺史。在宰相苏颋进言下,改任荆州长史,转并州长史、天兵军大使时,安抚同罗、拔曳固等部,讨平突厥叛将康待宾,拜兵部尚书。讨平康愿子叛乱,建议裁撤镇军,整顿府兵,出任中书令,加集贤院大学士,倡议唐玄宗封禅泰山,进封右丞相。脾气暴躁,生性贪财,遭到弹劾,罢官致仕。起为右丞相,累迁左丞相。

〖Three〗、开元十八年(730年)十二月,病逝,时年六〖Fourteen〗、岁,获赠太师,谥号文贞。前后三次为相,执掌文坛三十年,成为开元前期一代文宗,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号称"燕许大手笔"。

[Two]、唐朝最长寿的诗人前五名

丘为(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唐代诗人,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市)人。事继母孝,尝有灵芝生堂下。屡试不第,归山攻读数年,天宝初年,进士及第,累官至太子右庶子,贞元四年(788)为由前左散骑常侍致仕。年八十余,而母无恙,给以俸禄之半。

为善诗,与王维(约701—约761)、刘长卿(约726—约786)友善,时相唱和。80多岁辞官还,贞元间(785年正月—805年八月)卒,年九十六。相传是唐代享寿比较高的一位诗人。其诗大抵为五言,格调清幽淡逸,多写田园风物,为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作者之一。以《题农父庐舍》、《寻西山隐者不遇》、《左掖梨花》、《泛若耶溪》等较著名。例如:“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左掖梨花》),堪称佳句;“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题农父庐舍》),工于炼字,王安石《泊船瓜洲》之“春风又绿江南岸”盖脱胎于此。原有集,已佚。

顾况的生卒年,传世的《瘗鹤铭》定为开元十三年(725年)至元和九年(814年),但据宋代董逌﹑黄伯思和清人顾炎武考证,《瘗鹤铭》非顾况所作。今从顾况《送宣歙李衙推八郎使东都序》考订,顾况于757年登第后约50年,即大致在806年前后尚在人世。而根据最新蒋寅、赵昌平诸人的研究,顾况直到元和末年尚在人世。

顾况,字逋翁,号华阳真逸(隐),苏州海盐县(今浙江省海盐县)。唐朝大臣、诗人、画家、鉴赏家。

至德二年(75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大理司直。贞元二年(787年),担任镇海军(韩滉)节度判官,负责督运钱粮。得到宰相李泌引荐引,入为著作佐。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

晚年隐居茅山,炼金拜斗,身轻如羽。卒于家中,享寿九〖Fourteen〗、岁。工于诗,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是新乐府诗歌运动的先驱。著有《华阳集》二十卷。善画山水,著有《画评》、《文论》等著作,今已失传。

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诗人、书法家。

少时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开元中,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奏请知章入书院,同撰《六典》及《文纂》。后接太常少卿,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改授工部侍郎。俄迁秘书监。他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天宝初,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赐镜湖剡川一曲,御制诗以赠行,皇太子以下咸就执别。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未几卒,年八十六。肃宗赠礼部尚书。

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诗》录其诗19首。

罗隐(833年2月16日—910年1月26日),原名罗横,字昭谏,杭州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代文学家。

从大中十三年(859年)底,进入京师,十多次进士试,全部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改名罗隐,隐居于九华山。光启三年(887年),归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人称罗给事。后梁开平三年十二月(910年1月),去世,时年七十八。著有《谗书》及《两同书》等,前者对当时社会进行的揭露和批判相当深刻,有很强的战斗性;后者提出“仁政”,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诗集有《甲乙集》,颇有讽刺现实之作,多用口语,于民间流传颇广。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写过一首诗,“人生七十稀,我年幸过之。”白居易都觉得能够活到70岁以上,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

皎然(公元约720-约公元803),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代著名诗僧,自说谢灵运的十世孙,但据《唐才子传-颜真卿传》及《旧唐书》记载皎然是东晋名将谢安十二世孙,因皎然更重视谢灵运名气故自称谢灵运十世孙。

皎然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

李益(746年—829年),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洛阳,唐代诗人。

出身甘肃李氏姑臧房,大历四年(769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初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后官至幽州营田副使、检校吏部员外郎,迁检校考功郎中,加御史中丞,为右散骑常侍。太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

李益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其作品有:江南曲、北从军征等。

[Three]、唐六典多少篇

:唐六典是唐代的一位文学家,他的作品数量史料上没有明确的统计。但是据现有收录的资料显示,唐六典的诗歌、散文、小说、笔记等作品约有200多篇。其中,他的《笔记》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文献,记录了唐代社会、文化、风俗等许多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总之,唐六典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OK,关于唐朝集贤院和唐开元中书令张说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唐代# 中书令# 集贤# 开元#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