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关于唐朝华夷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华夷抗礼静海寺的意思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One]、关于唐朝皇帝李世民对外开放的历史。
〖One〗、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唐朝素以开放著称,就连统治者的称呼也很别致。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接受四夷君长的请求,开始自称“天可汗”。也就是说,唐太宗从此有了双重身份,在唐朝臣民面前,他是“皇帝”;在四夷君长面前,他又是“天可汗”。
〖Two〗、“可汗”最早出现在鲜卑语中,自郁久闾社仑建立柔然,自称丘豆伐可汗后,可汗正式成为北方游牧民族首领的称呼。柔然人败亡后,代之兴起的突厥人继承了可汗的称号,并把它传播到内亚各语言和各族群的政治体中,使“可汗”的称号流行开来。
〖Three〗、唐太宗愿意接受“天可汗”的称号,是他对少数民族开明态度的外在表现。就如何看待少数民族问题,唐太宗曾说过“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
〖Four〗、唐朝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王朝,正在于它对少数民族的包容态度,而这种包容态度的形成却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Five〗、华夷之辨是指区分华夏族(后来的汉族)和夷狄(散居在汉族周边的少数民族)的一种方式。孔子曾说过“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是他在礼仪、文化、服饰方面区分华夏和夷狄,当然,孔子强调的是文化,而不是血统。
〖Six〗、秦汉时期,中原与匈奴关系紧张,华夷之辨开始盛行起来,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独尊儒术”之后。在许多儒生看来,匈奴人“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没有仁义的观念,也没有廉耻的观念,因此形同禽兽。
〖Seven〗、随着中原与匈奴的交流日益增多,彼此了解加深,少数接受汉化的匈奴人开始进入中原,踏入仕途。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金日磾了,金日磾本是匈奴休屠王太子,后因父亲被杀,没入汉廷。在因缘巧合之下,汉武帝启用了金日磾,金日磾曾徒手擒获刺客,救过汉武帝一命,被誉为忠孝之人。汉武帝驾崩前,把太子托孤给金日磾,金日磾因此以异族的身份成为辅政大臣。金日磾家教有方,他的子孙后代世代为官,在朝廷显赫一时。
〖Eight〗、然而,金日磾毕竟只是少数,“华夷之辨”还是当时社会的主流观念。经历汉末三国的战乱后,大量少数民族内迁,这些少数民族汉化不彻底,在生产方式与生活习俗上与中原人有着难以消解的矛盾,这就导致了西晋初年的少数民族起义不断。
〖Nine〗、为防止事态扩大,江统向朝廷上奏《徙戎论》,希望朝廷能意识到氐、羌、匈奴等族“始徙之时,户落百数,子孙孳息,今以千计,数世之后,必至殷炽”的事实,并建议朝廷“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但是朝廷无所作为,加之八王之乱爆发,这导致西晋统治瓦解,氐、羌、羯、匈奴、鲜卑等族纷纷走向独立建国的道路,造成北方战乱不休,历史由此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期。
〖Ten〗、五胡争霸中原,固然带来了极大地破坏,同时也考验着他们。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他们想要在中原立足,不能光靠打打杀杀,还要想法适应中原的生活,赢得百姓的支持,方可巩固自己的政权。
1〖One〗、五胡治理国家时,普遍使用“胡汉分治”的方式,即对汉人实行汉制,而对胡人实行大单于制,保留了传统的部落制。在国家制度的框架下,五胡的统治者于是具有了双重身份,故而他们在选取称号时兼称汉式的“王”和胡氏的“大单于”。羯人石勒建立后赵时自称“赵王、大单于”,氐人苻健建立前秦时自称“天王、大单于”,羌人姚苌建立后秦时自称“万年秦王、大单于”,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夏国时亦自称“天王、大单于”,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当五胡的统治者正式称皇帝后,他们会把“大单于”的称号授予继承人,以继续实行大单于制。
[Two]、唐朝人为什么爱穿“胡服”
〖One〗、唐朝人喜欢穿胡服的根源在于唐朝的开放包容政策。
〖Two〗、李唐兴起于陇西边陲,不仅在政治上因袭前朝少数民族政权体制,在文化和社会生活上也采取兼容华夷、兼收并蓄的开放政策。唐太宗曾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正因为比较高统治者这种一视同仁的开放政策,使得当时居住都城长安城的,除了汉族人民以外,还有突厥人、回鹘人、龟兹人、吐蕃人、南诏人、日本人、朝鲜人、阿拉伯人、波斯人等。长安简直就是一个世界大都会。
〖Three〗、因为各族人聚居在一起,所以唐朝人在装扮上较为自由,各民族生活方式包括服饰在内得到充分保留和发展。胡服特点是翻领、短衣、长裤、革靴。衣身紧窄,更便于活动,早在唐朝之前千年的赵武灵王便开始了“胡服骑射”改革。相比中原汉服的宽袍大袖,胡服在生产生活中更为方便实用,因此胡服在唐代也是比较受欢迎的。
〖Four〗、以女性服饰为例,后人之所以会认为唐朝女性更为开放,是相对于其他朝代而言。唐太宗兼容华夷的民族政策,使唐人更受胡人风气影响,唐朝之前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都说魏晋风流,那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很高。唐初女性着装受胡人风气影响,样式比较窄小、实用。到了唐太宗晚年,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再加上唐太宗晚年也开始崇尚奢靡,唐朝女性的服装开始由保守趋于开放。唐高宗时期,袒胸装渐趋流行,女性“拖裙到颈,渐为浅露”。到了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到繁荣时期,统治者安于享乐,这个时期女性的服装最为开放,有的女子已经将领口开得非常低,也就形成了坦胸露乳装。有一种“袒胸装”领口非常低且大,可以看到乳沟,展示女性丰满迷人。唐诗中有“粉胸绵手白莲香”(崔珏)、“胸前瑞雪灯斜照”(李群玉),“日高邻女笑相逢,慢素罗裙半露胸”(周濆),都是对这种情形的展现。都说唐人女性以胖为美,或许因为胖界美女穿低胸服饰“沟深”会更显得丰满迷人的缘故也未可知。
〖Five〗、图为唐永泰公主墓壁画《九人宫女图》局部
〖Six〗、到了晚唐,社会开始动荡。贵族生活水平下降,社会也逐渐向清瘦、矫健和实用型审美转变。
〖Seven〗、总的来说,唐朝的服饰特别是女性服饰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很大,人们在穿着上是自由和开放的。正因为比较高统治者兼容了开放精神,没有完全把儒教作为立国之本,来束缚人们的手脚,社会经济发展才有了盛唐“万邦来朝”的盛世局面。
[Three]、华夷抗礼静海寺的意思
〖One〗、华夷抗礼静海寺是指中国古代佛教寺庙静海寺在唐代时期发生的一场重要事件。华夷抗礼意味着佛教与中国传统礼仪之间的冲突。在当时,佛教寺庙的建筑和仪式与中国传统礼仪有所不同,引发了一系列争议和抗议。静海寺作为佛教寺庙,坚持佛教的仪式和信仰,不愿妥协于中国传统礼仪。
〖Two〗、这场事件反映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也体现了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Three〗、最终,静海寺在唐代时期成为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典范。
唐朝华夷和华夷抗礼静海寺的意思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