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唐朝阶层地位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唐朝的晋升机制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One]、唐朝的晋升机制
大唐王朝的官员选拔和任用,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科举考试、荫庇和胥史升迁。与后世普遍形成的刻板印象不同,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方式,终大唐一朝,始终都没有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此外,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与利用荫庇特权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
唐代的主要科目和内容极为丰富——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制举两种。所谓常举是指每年分科举行的科举;制举是指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科举。由于常举和制举选拔人才的目的不同,因此在考试内容、考生来源、考试方法上有很大区别,而常举以其长期性、固定性的优点成为了科举中最重要的部分。
常举的主要科目是: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由于秀才考试难度过高,很快放弃,明经和进士则变成了最主要的科目。明经考试各部儒家经典和《老子》、《庄子》等,而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规定明经考试加试时务策,考官就当前时务提出策问,考生书面作答。
上面的考试内容设置有两个极其显著的优点
覆盖范围极其广泛,考生的学习并不仅仅局限于儒家经典。比如,宰相元载,就是因为精通道家学说,通过“道举”中的进士。
讲求具体的实务能力,而非死记硬背的书呆子。例如,明法科,是为了选拔司法官员,考试内容则为唐律七条,令三条。
鼓励和培养大局观和全局意识。例如,进士科考试为“时务策”五条,主要是针对当时国家的方针大计的现实来提出问题并作回答,使考生面向社会,学会观察、思考问题,设计解决办法。
唐代科举的应试者来源相当广泛——唐代科举的应试者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即“生徒”和“乡贡”。
“生徒”即官办学校的学生,一般都是官宦人家或者乡绅等富裕阶层的子弟。“乡贡”即普通的老百姓子弟,在家自学或在民间私塾、乡校学成,到县、州应试,经地方考试合格,再到京师应试。
显而易见,这种制度上的设计让普通百姓子弟中的佼佼者同样有机会通过考试来晋身官僚,从而实现自下而上的阶层突破。
唐朝的官员品级依正、从、上、下分为九品三十级,在这个漫长的官场阶梯上有两条泾渭分明的界限:第一个界限是在六品到五品之间。五品以上官员可以享受到的特权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特权,便是可以指定自己的一个儿子获取荫庇入仕的资格,而不需要经过科举考试。第二个界限则是四品到三品之间。三品以上的官员获得了成为宰相的资格。
在大唐王朝中后期,全国范围内五品以上的官员总数基本上保持在2000个左右,那么通过荫庇为官的数量自然不会太少。从表面上,荫庇为官的官宦子弟没有通过科举考试,水平令人担忧,然而,实际上由于他们的父辈都是朝廷的现任官员,长期处理各种具体事务,通过自身的耳闻目染和父辈的言传身教,获益良多,故而在为官之后,反倒是他们往往比科举官员更快的适应职位,结果造成了荫庇制官员经常嘲弄科举官员迂腐不通世务。例如,中唐最著名的铁腕宰相李林甫就是利用荫庇之权入仕为官的,他的能力和手腕,绝对是大唐中晚期的第一!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官吏”似乎是一个整体,但实际上在漫长的中华帝国时代当中,官是官吏是吏,两者之间不但泾渭分明,而且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史是绝对不允许、不可能变成官的。但是,唐朝对此同样保持了开明的态度,吏只要表现出色,就可以变身为官,甚至位极人臣。
[Two]、唐宋士人阶层指的是
〖One〗、士人,古时指读书人,亦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
〖Two〗、他们学习知识,传播文化,政治上尊王,学术上循道,周旋于道与王之间。他们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士人是古代中国才有的一种特殊身份,是中华文明所独有的一个精英社会群体。士人阶层是指出身于不同阶级的人,由于某种相同的特征而形成的社会集团,例如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知识分子,同一阶级里因社会经济地位不同而分成的层次。
[Three]、西周 唐朝 气候
〖One〗、西周是第一个寒冷期。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在周孝王时期,汉江曾经发生过冰冻的现象,所以在西周时期,当时的气候,可以称为寒冷期。
〖Two〗、唐代,不仅都城长安冬天没冰没雪,唐开元19年,扬州甚至出现双季稻的记载,竺可桢据此推测,处於中国第3个温暖期的隋唐,当时的平均温度比魏晋南北朝高摄氏3度左右。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