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宋朝陈鼓,以及会昌踩鼓的由来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One]、宋元时期的说唱叫什么
〖One〗、说唱形式有:陶真、诸宫调、鼓子词、唱赚、货郎儿。
〖Two〗、货郎儿,起源于宋时民间的小商小贩沿街大声叫卖的声音,后面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调。“叫声,自京师起撰。因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也”载自《武林旧事》。这些闲散杂乱的声音经过一次次的加工润色,慢慢的被赋予了音调和节奏。之后就被统一称为“货郎太平歌”和“货郎儿”。
[Two]、瑶鼓的由来
〖One〗、瑶族长鼓,流传于瑶族地区的细腰鼓,主要用于舞蹈伴奏。早在12世纪的宋代,瑶族人民已能制作长鼓。但不相送、不出售,并且寨寨都有。古时称为“铙鼓”或“铳鼓”。明清两代仍以铙鼓为名,至今有的瑶寨还将长鼓叫作铙鼓。
〖Two〗、瑶族长鼓制作精细,外形美观,多以燕脂木制作,鼓身呈一长筒形,长83厘米左右,系用一整块木料车旋而成,中腰较细而实,两端稍粗面空,蒙以羊皮或山兔皮。通体彩绘着云头、日月、龙凤、花草或鸟兽等图饰,油漆色调鲜明,极富民族风格,有的还在鼓的两端和腰间系着8个小铜铃。
〖Three〗、在瑶族的民间舞蹈中,《长鼓舞》是最为著名的。舞蹈者将鼓斜挂腰侧,双手拍击,或左手执鼓中部,用右手拍击,边击边舞,长鼓既是伴奏的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在瑶族村寨,每年逢10月16日这天,人们便会如醉如痴地跳起长鼓舞。
〖Four〗、长鼓瑶语称“播公”,其历史悠久。南宋绍兴二年(1132)五月三日颁发的《十二姓瑶人进山榜文》载:“天子殿前,国王长衫大袖,长腰木鼓,斑衣赤领,琵琶吹唱。”据此已有800多年历史。传说瑶族始祖盘瓠上山打猎,与一野牛搏斗时跌落悬崖,死在一棵树权上。人们便挖空树心,剥下牛皮蒙成长鼓,日夜敲打以祭盘王。
〖Five〗、长鼓按其形状分小、中、大三种。小长鼓亦称短鼓,长约70-90厘米,鼓腰直径为4-6厘米,两端鼓面直径为8-10厘米;中长鼓亦称长腰鼓或黄泥鼓,长约110~150厘米,鼓腰直径约15~20厘米,两端鼓面直径约25~30厘米;大长鼓亦称赛鼓,长约180~240厘米,鼓腰直径约20~25厘米,两端鼓面直径约30~50厘米。无论哪种长鼓,均由木质松软的树作材料,牛、羊皮蒙鼓面,涂上油漆,绘上龙凤图案。
[Three]、会昌踩鼓的由来
会昌踩鼓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表演形式,起源于唐朝会昌年间。据传,当时会昌年间发生了一场大旱灾,百姓们为祈求雨水,纷纷参加踩鼓活动。他们手持鼓槌,踩着节奏敲击鼓面,以期能够引来雨水。这种形式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艺术表演,被称为会昌踩鼓。如今,会昌踩鼓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被广泛传承和演绎,展示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文章分享结束,宋朝陈鼓和会昌踩鼓的由来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