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宁百科知识网

冠宁百科知识网

宋朝时代的武汉

网络 -
宋朝时代的武汉

大家好,关于宋朝时代的武汉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武汉来历和典故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武汉名字的由来和历史
  2. 武汉来历和典故
  3. 武汉三国典故

[One]、武汉名字的由来和历史

〖One〗、武汉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在离汉口仅30里的府河北岸,就建有古城,遗址在盘龙湖畔被发掘出来。可见,自商、周以来武汉地区即是重要的古城镇。

〖Two〗、武汉是武昌、汉阳、汉口的合称,即"武汉三镇"的合称。武汉成为统一的大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Three〗、武汉三镇在历史上形成的时序为江北(汉阳)先于江南(武昌),而汉口在明代以前,不过是毗连汉阳的一个水曲荒洲,因此,在明代以前,所谓"武汉",乃是武昌、汉阳两地的合称。元代武昌、汉阳均属湖广行省,鄂(武昌)汉(汉阳)并称,是为双城。元代诗人余阙在诗中把武昌。汉阳称为"双城",显示了武昌、汉阳由单称到合称的趋势。

〖Four〗、明宪宗成化(146--1487)年初,汉水改道人江,汉口始形成市集。但每到夏天涨水之际,江水漫溢,人们仍无法安居。1635年(明崇侦八年)通判袁倡创筑长堤(上起硚口,下迄堤口)以障水患,此堤名曰"袁公堤",即今日之长堤街。此后,居民日增,到清仁宗嘉庆时,汉口居民已达36,929户,129,183人,但汉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隶于汉阳县,因此,早期的"武汉"概念仍是武昌、汉阳双城的合称。

〖Five〗、如1822年(清道光二年),范锴所著《汉口丛谈》中"遂陷武汉等郡"一句,即指武昌、汉阳等郡(府),汉口是称不上郡(府)的。咸丰年间,湖北巡抚胡林翼在其奏章、函牍中常用"武汉"两字,如"武汉为荆襄咽喉"、"若使武汉克复"、"武汉两城对峙"等等,显然也是指武昌、汉阳(当然也包括了汉口)两地的,"武汉"实际上应读作"武、汉"。

〖Six〗、汉口的独立地位是在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才确立的,当时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阳、夏分治,改汉口同知为抚民同知,分汉阳汉水以北地段北至摄口,西至娇口,拨归同知管辖,立名曰"夏口厅"。到民国初年,改同知为知事,易厅而为县,于是便有了夏口县。当时,武昌(江夏)、汉阳、汉口(夏口)仍以各自名称为主,而且各有隶属,如清末时江夏属武昌府,汉阳、夏口属汉阳府,民初时夏口属江汉道,故未形成统一的行政建制,在历史上,亦有将汉阳、汉口联称为"阳夏",将武昌、汉阳联称为"武阳",将武昌、汉阳、汉口联称为"武阳夏"者。

〖Seven〗、1926年秋,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次年初,国民政府将汉口市(辖汉阳县)与武昌合并,划为京兆区,作为首都,并建立统一的武汉市政府,此时,武汉才取得了作为政区、市区的称谓。此后,武昌、汉阳、汉口时分时合,直到1949年解放前夕,汉口作为直辖市,武昌作为省辖市,汉阳作为县而分治。

〖Eight〗、解放后,政务院将汉口、武昌、汉阳(县府所在地及邻近地区)合并为武汉市(原汉阳县治所迁至蔡甸,保留县的建制),武汉市人民政府设在汉口。至此,武汉三镇才名符其实地合三为一了。

[Two]、武汉来历和典故

〖One〗、明朝时,明宪宗将汉水改道入江。汉口一跃为长江沿岸商镇中心。明崇祯八年,于硚口至下乞建长堤,得名“袁公堤”。此后汉口居民日增,到清朝嘉庆年时,汉口人丁增至3万户,但在行政区划上仍隶属于汉阳县。故此,早期的“武汉”概念实乃“武”与“汉”的合称。

〖Two〗、1927年,国民政府将汉口、汉阳、武昌三镇合并成一个区,并改名为武汉。现在的武汉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城市,它不仅是重要的工业基地、交通枢纽,同时也拥有众多著名学府。

[Three]、武汉三国典故

武汉三国的典故之一,在武汉长江大桥汉阳桥头下面,龟山脚下紧邻长江,也就是晴川饭店门前有条路以前叫洗马长街,现在叫晴川大道。传说关羽带兵打仗曾在此扎营饮马,故此地得名洗马长街,另外龟山脚下还有个藏马洞是关羽赤兔马栖身之地。另外龟山上蝴蝶山庄旁还有个鲁肃的衣冠塚。典故之二,武昌现在有个叫卓刀泉的地名,它的来历也与关羽相关。相传关羽带兵来到此地,因天气炎热将士口渴难忍,又找不到饮用水,于是关羽用他的青龙偃月刀往地上一戳,居然戳出了泉水。

宋朝时代的武汉和武汉来历和典故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标签:# 汉口# 武汉# 武昌# 合称# 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