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宁百科知识网

冠宁百科知识网

唐朝时期教育伦理思想

网络 -
唐朝时期教育伦理思想

其实唐朝时期教育伦理思想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韩愈在教育理论方面有什么新的发展,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唐朝时期教育伦理思想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块儿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三分损益法属于唐代吗
  2. 韩愈在教育理论方面有什么新的发展
  3. 古代教育的性质和特征

[One]、三分损益法属于唐代吗

〖One〗、在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中,"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阶,中国古代关于这个内容的律学理论,叫做"三分损益法"。"三分损益法"认为,"宫"是基本音,有了基本音"宫"之后,经过几次的"三分损益",其它的四个音阶也就产生了。

〖Two〗、最迟到春秋中期,古代音乐理论"三分损益法"就已经形成了。在《国语》中,在《管子·地员篇》里,在《吕氏春秋·音律篇》中,分别记述了"三分损益法"的一些内容。《史记·律书》和《汉书·律历志》中的理论,基本上是抄录《管子》、《吕氏春秋》以及《淮南子》中的相关内容。

[Two]、韩愈在教育理论方面有什么新的发展

〖One〗、韩愈在教育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他作的《师说》。《师说》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篇比较全面地从理论上论述师道的文章。

〖Two〗、《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Three〗、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Four〗、全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Three]、古代教育的性质和特征

1.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阶级性在有阶级的社会里处于一定阶级的人的思想意识所共同具有的阶级特点。简单来说,阶级是对立的,其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比如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无论中国古代还是外国古代,只有统治阶级才享有受教育的特权,而劳动人民没有这种特权和机会。在中国奴隶社会时期,有“学在官府”的说法。

等级性主要表现在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制度。等级性是在阶级内部又分为三六九等。唐代时期的崇文馆、弘文馆只允许皇亲国戚子弟入学,国子学只允许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太学只允许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四门学只允许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等等,可谓等级森严。

考生在做题时,面对有“等级性和阶级性”的题目时,只需考虑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比较还是一个阶级内部的比较。若是不同阶级之间的比较则是阶级性,若是同一个阶级内部的比较,又分为三六九等的自然是等级性。

比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体现阶级性。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体现等级性。

4.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第一,道统性。教育的内容就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教育服从于统治之道。

第二,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

第三,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第四,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得实用的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经典、教义的教育处于社会较高的地位,习得实用知识的教育处于社会较低的地位。

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标签:# 教育# 损益# 古代# 阶级# 阶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