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宁百科知识网

冠宁百科知识网

唐朝饰品图

AI创作 -
唐朝饰品图

很多朋友对于唐朝饰品图和唐朝的物品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中国唐代服装和首饰的演变
  2. 唐朝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3. 唐朝的物品

[One]、中国唐代服装和首饰的演变

首先是常服的版式变化,所谓常服,是相对朝服、公服而言的概念。上到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在祭祀、参拜、婚礼、丧礼等大事件以外的日常生活中,都更倾向于选取款式简单易穿着且体感舒适的服装,即“常服”。

常服的式样南北不同,地缘关系决定了北方居民更多地接触到塞外游牧民族,因此其常服多由外袍、裤褶(一种只有裤腿而缺少裤腰裆部的裤装)皮靴、腰带、高帽等带有北方少数民族特色的零件组成;南方居民责更多地沿袭汉族传统,一般多穿着襦裙、软鞋,以头巾代替帽子。

胡服在唐代是个宽泛的概念,除国内的鲜卑、突厥、回鹘、吐蕃等民族服饰外,包括中亚等版图以外国家的服饰也囊括在胡服的概念内。在唐朝早中晚三期的壁画、图像中,都能看到胡服的身影,其中尤以翻领胡服最为闻名。

此时还出现了对后世服饰产生深远影响的配饰——幞头,最终取代了男子的冠、头巾,在唐代及宋明时期遗留下来的人物肖像中,此物出现的频率极高,通过幞头的式样,甚至可以判断出穿戴者的大致身份背景与生活年代。

最初,幞头由软布头巾包制,后为了增加其美观实用性,在额部衬入木片定型。晚唐时期,

为了更好塑性,方便穿脱,宫廷里在幞头的脚上加入了铁丝或木片,弯折成需要的形状。到了唐朝末期,社会动荡不安,为了行动方便,宫廷中又在幞头内直接缝进衬纸、软铜片等,进一步提高了这种头饰的使用便捷性。

襦裙作为唐朝女性最常见的服饰之一,其演变历程也最为戏剧化。唐朝初期的襦裙的式样、形制直接传承自保留了北朝遗风的隋朝服饰。于是,初唐的女装皆是这种飘逸纤细又灵动流转的风格。到唐朝中期以后,世人对女性躯体美的要求。

一改往日的清瘦灵动,装变成丰腴圆润。襦裙的廓形也跟随审美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首先表现在裙身的褶子愈加密集这点上,密集的裙褶为其包裹下的躯体提供了更宽大的空间,足以容纳唐朝女性饱满圆润的身体;其次,襦裙的裙腰也较隋朝时期更高,由腰部直升至腋下。

在永泰公主壁画《九人宫女图》中发现,画中女子的内裙甚至遮不住胸脯,依据现今发掘出的古墓壁画、随葬陶俑看来,“慢束罗裙半露胸”在唐朝是真实存在的现象。依托纺织、染色、裁剪等服装工艺的发展。

唐朝裙的式样种类繁多,在唐诗、唐史,以及描写唐代生活的小说中有不少关于裙类名目的记载,较为常见的有石榴裙、珍珠裙、白鸟裙、翡翠裙等,其中又以石榴裙最为出名。

其次是冠服制度的演变,冠服即唐朝时期官员或皇室成员在参拜、祭祀、大婚、服丧等重大场合或特殊时期所穿着的礼服,冠服制度是封建社会权力等级的象征,这一制度的背后是儒家的阶级伦理思想。因后文有对冠服制度的剖析,因此这里不再赘述。

总体而言,唐朝的冠服制度沿袭了汉魏服制,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简略,虽被详细规定在法律上,但除少数几种场合外一般不服用。

[Two]、唐朝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能代表大唐文化的是唐三彩与铜镜浮雕技艺,其作品影响国内外,流传至今。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代表;在中国的金属工艺史上,铜镜浮雕制作在唐代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唐三彩的起源,唐代陶瓷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它文化艺术领域的繁荣,特别是绘画与雕塑技艺的不断提高,相关行业艺术与工艺的跨界应用是其发展起源的根本。

唐朝在当时世界上最大经济体,当时大唐国民的生活富裕,所以高规格陪葬品消费一时间的兴起;有市场有需要,所以直接促进其快速发展成熟,这些综合因素都促进唐三彩的诞生。

唐代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代,唐三彩反映大唐王朝的文化生活水平,唐代也是陶瓷行业的转折点,从单色釉或两色釉,到唐代多色彩釉这一跨越式发展。

唐三彩至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吸取了绘画与建筑等艺术的精髓,逐步形成具有自己艺术形式。这一时期其成为主流社会与民间的艺术品代表。

由于现在唐三彩艺术价值不断升高,艺术与文物属性放大,所以唐三彩的收藏的人群明显增多。同时而唐三彩也是集纪念、艺术、收藏等综合性文化产品。

近来文化传承人在继承唐三彩传统工艺的同时,也积极利用现代技术寻求突破发展,总体来看已得到很好传承和创新,未来唐三彩再次成为人们的追求的艺术品。

在中国的金属工艺史上,金属浮雕分为青铜铸造法和金银錾刻法,金属浮雕最早作为金属器物的装饰品出现,这也是金属浮雕的实用功能与艺术审美的统一。

金属器物的浮雕作为其组成部分,不仅是工艺品,也是生活的日用品。如商周时代青铜器上浮雕的镂空雕把手,方便搬运。汉代铜扣镂空的浮雕,可增添质感对比,同时减轻铜饰物的重量。

唐代金银食器用双层金属片制成,既保温也隔热,外片的浮雕图案又能体现出的艺术效果。唐代铜镜浮雕是典型代表,铜镜背面刻有各种珍禽异兽与祥花瑞草,表达吉祥富贵之意。

唐代錾刻工艺技术的引进促进了金银业的大发展。随着槌、雕镂与錾刻等技术被人们所掌握,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錾花工艺。

我国传统金属浮雕在历史不同朝代都有实物出土,精品也有很多,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和传统工艺的高超手法。

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浮雕的工艺技巧,同时还要开创新工艺技术,让传统艺术得到传承与发扬。让非遗文化产品再次辉煌,走向世界。

总之,唐三彩工艺与金属浮雕技艺最能代表大唐王朝的传统文化,在当时这些物品也还是出口贸易的主打产品,也是具有匠人精神的唐人代表之作。

[Three]、唐朝的物品

青瓷、白瓷和“唐三彩”的陶器。

青瓷的代表产地是越州,白瓷的代表产地是邢州。

青瓷,是中国瓷器的开始,各种不同浓度与色相的“青”釉是中国最早的瓷釉。唐代的青瓷,继承了南朝的传统,最重要的产地是在今浙江东部绍兴一带,这一地区在唐代为越州,所以,越窑青瓷是中国古代陶瓷史,特别是唐五代陶瓷史上有首要地位的陶瓷工艺品。

唐代越窑青瓷之为陶瓷工艺上的大进步也在于“长石釉”烧制的成功。长石釉的成功是陶瓷技术上划时代的变化,所以唐代越窑青瓷色泽之鲜丽动人不断地引起诗人们的赞美。

唐代的装饰艺术以其华丽优美的风格成为时代的特点。

例如敦煌藻井图案中可以看出,垂幔变成了璎珞,卷草上长出了丰茂的花朵;卷草叶子种类变得多样,而且变得有相当厚度。这些花朵大多是重瓣密集,呈尚未完全舒展的状态,每一花瓣都汁液饱满,以致膨胀而反卷。

唐朝科技相对于前代有明显进步。

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他还与梁令瓒合作,铜铸制成黄道游仪与水运浑天仪。他在《大衍历》历书中运用二次差内插法并创新近似三次差的内插公式,为王恂等后人奠定基础。李淳风等人修订《算经十书》是唐朝算学的重要成果。

尊称药王的孙思邈撰写的《千金要方》和补本《千金翼方》,论及药物之本、诊治之诀、针灸之法、养生之术,都是不可多得的医书。《新修本草》是中国最早的一本国家官修药书,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

唐初大型地理志书《括地志》共550卷,内容丰富,对后世的地理研究影响深远。贾耽的《海内华夷图》绘有唐近邻的数百国家。此外还有李吉甫著的地方志《元和郡县图志》,杜佑撰写的政书《州郡典》,樊绰介绍云南南诏国的《蛮书》等。

唐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扩展修建首都长安城,与东都洛阳规划同样规划严整,规模宏大,是中国历史都城中规划最为严谨端正的两个。

唐朝的木结构建筑规模雄浑,气魄豪迈,建筑流程进一步定型化,提高了施工速度。佛塔形式也融合了中国与印度的造型,显得千变万化,多种多样。

唐朝的舞蹈则是以健舞和软舞最为出名。健舞因其节奏明快、雄健豪爽而得名,有《阿辽》、《柘枝》、《拂林》、《大渭州》、《黄獐》、《阿连》、《剑器》、《胡旋》、《胡腾》、《杨柳枝》等多种。

软舞即文舞,优美柔婉,节奏舒缓,有《垂手罗》、《回波乐》、《兰陵王》、《春莺啭》、《借席》、《乌夜啼》、《凉州》、《绿腰》、《屈柘枝》、《甘州》等。

著名的舞蹈“七德舞”、“上元舞”、“九功舞”合称“三大舞”,流行于宫廷。舞蹈家则有公孙大娘、谢阿蛮等。晋朝永嘉之乱后西域舞乐东传中原,与华夏舞乐融合两个多世纪,至唐代已有很强的胡风特色。

多种健舞软舞都采用一种昂首望上,双脚原地急转如旋风的动作,因来源西域,谓之“胡旋”。唐代散乐多含杂技,统称“百戏”,包括浑脱、寻撞、跳丸、吐火、吞刀、筋斗、踢毯等项目。

金属工艺中,金银工艺也很发达。比较多的是各种饰品,如钗、臂钏、指环等。其次为各种酒器及饮食器,据文献记载有瓶、瓮、榼、罍、杓、盏子、碗、杯、盘等。

已知的唐代金银器中可见有高脚菱花形的酒杯,六出菱花形的盘和莲形的碗,都是凿镌出各种习见的花鸟纹样装饰。这些器物都是纯银或银质镀金,经槌击制成的。

唐代金属工艺中兵器也是很重要的一项,但现存实物很少。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唐代# 唐朝# 浮雕# 青瓷# 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