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宁百科知识网

冠宁百科知识网

唐朝开放外交政策的两个人

侠名 -
唐朝开放外交政策的两个人

大家好,关于唐朝开放外交政策的两个人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对唐朝有何影响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唐朝对外交往的态度
  2. 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对唐朝有何影响
  3. 关于唐朝皇帝李世民对外开放的历史。

[One]、唐朝对外交往的态度

唐朝的开放是公认的,它对于对外交流与其他民族互相融合学习并不排斥而是鼓励的,向西有丝绸之路(主要用于通商),在朝鲜日本方面也欢迎他们遣使学习交流,比如日本有遣唐使、学问僧等等,中国当时的主流儒家文化也是倡导求同存异,不以自己的强大而去欺负人。

[Two]、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对唐朝有何影响

〖One〗、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朝中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因此对外交往十分活跃。其他原因:对外交通发达、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等。

〖Two〗、唐朝经济社会发达,文化在当时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朝鲜、日本派来许多留学生到长安、洛阳学习。唐朝同阿拉伯地区的友好往来,绿宝石、胡椒、伊斯兰教等传入中国。

〖Three〗、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Four〗、唐朝是版图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唐代国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现代中国的疆界范围。唐朝自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天子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并让南诏、新罗、渤海国、日本等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制度。

〖Five〗、唐朝全盛时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均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新罗、高句丽、百济、渤海国和日本等周边属国在其政治体制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朝的很大影响。

〖Six〗、在唐朝的前半叶,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文化先进,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大输出时期,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也给十六国以来进居塞内的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统治者亦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

〖Seven〗、唐朝后期,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期,土地、盐铁、赋税制度的改革标志着社会的变化,自中期以下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工商业的兴盛上。

[Three]、关于唐朝皇帝李世民对外开放的历史。

〖One〗、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唐朝素以开放著称,就连统治者的称呼也很别致。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接受四夷君长的请求,开始自称“天可汗”。也就是说,唐太宗从此有了双重身份,在唐朝臣民面前,他是“皇帝”;在四夷君长面前,他又是“天可汗”。

〖Two〗、“可汗”最早出现在鲜卑语中,自郁久闾社仑建立柔然,自称丘豆伐可汗后,可汗正式成为北方游牧民族首领的称呼。柔然人败亡后,代之兴起的突厥人继承了可汗的称号,并把它传播到内亚各语言和各族群的政治体中,使“可汗”的称号流行开来。

〖Three〗、唐太宗愿意接受“天可汗”的称号,是他对少数民族开明态度的外在表现。就如何看待少数民族问题,唐太宗曾说过“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

〖Four〗、唐朝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王朝,正在于它对少数民族的包容态度,而这种包容态度的形成却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Five〗、华夷之辨是指区分华夏族(后来的汉族)和夷狄(散居在汉族周边的少数民族)的一种方式。孔子曾说过“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是他在礼仪、文化、服饰方面区分华夏和夷狄,当然,孔子强调的是文化,而不是血统。

〖Six〗、秦汉时期,中原与匈奴关系紧张,华夷之辨开始盛行起来,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独尊儒术”之后。在许多儒生看来,匈奴人“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没有仁义的观念,也没有廉耻的观念,因此形同禽兽。

〖Seven〗、随着中原与匈奴的交流日益增多,彼此了解加深,少数接受汉化的匈奴人开始进入中原,踏入仕途。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金日磾了,金日磾本是匈奴休屠王太子,后因父亲被杀,没入汉廷。在因缘巧合之下,汉武帝启用了金日磾,金日磾曾徒手擒获刺客,救过汉武帝一命,被誉为忠孝之人。汉武帝驾崩前,把太子托孤给金日磾,金日磾因此以异族的身份成为辅政大臣。金日磾家教有方,他的子孙后代世代为官,在朝廷显赫一时。

〖Eight〗、然而,金日磾毕竟只是少数,“华夷之辨”还是当时社会的主流观念。经历汉末三国的战乱后,大量少数民族内迁,这些少数民族汉化不彻底,在生产方式与生活习俗上与中原人有着难以消解的矛盾,这就导致了西晋初年的少数民族起义不断。

〖Nine〗、为防止事态扩大,江统向朝廷上奏《徙戎论》,希望朝廷能意识到氐、羌、匈奴等族“始徙之时,户落百数,子孙孳息,今以千计,数世之后,必至殷炽”的事实,并建议朝廷“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但是朝廷无所作为,加之八王之乱爆发,这导致西晋统治瓦解,氐、羌、羯、匈奴、鲜卑等族纷纷走向独立建国的道路,造成北方战乱不休,历史由此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期。

〖Ten〗、五胡争霸中原,固然带来了极大地破坏,同时也考验着他们。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他们想要在中原立足,不能光靠打打杀杀,还要想法适应中原的生活,赢得百姓的支持,方可巩固自己的政权。

1〖One〗、五胡治理国家时,普遍使用“胡汉分治”的方式,即对汉人实行汉制,而对胡人实行大单于制,保留了传统的部落制。在国家制度的框架下,五胡的统治者于是具有了双重身份,故而他们在选取称号时兼称汉式的“王”和胡氏的“大单于”。羯人石勒建立后赵时自称“赵王、大单于”,氐人苻健建立前秦时自称“天王、大单于”,羌人姚苌建立后秦时自称“万年秦王、大单于”,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夏国时亦自称“天王、大单于”,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当五胡的统治者正式称皇帝后,他们会把“大单于”的称号授予继承人,以继续实行大单于制。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唐朝# 单于# 可汗# 中原# 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