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唐朝木板对联这个问题,春联在唐朝的发展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One]、除服换红对联十一字
〖One〗、除服换红,是指家中有人过世后,需要在家中悬挂白色的孝布,以表示家中有人在服丧期间。而当服丧期满后,则需要将白色孝布换成红色的对联,以表示庆祝新年的到来和迎接新生活的开始。
〖Two〗、在十一字对联中,“除服换红”表示脱去孝服、换上红联,意味着过世者的家属已经完成了服丧期,可以开始新的生活。而“始自唐朝”则是指这一传统习俗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Three〗、此外,对联的另一句“着绿添妆迎新春”,则表示在换上红联的同时,还需要着上绿色的服装,添上妆容,以迎接新年的到来。整句对联的意思是,在旧的丧事结束后,换上新的红联
[Two]、对联的历史简短介绍
〖One〗、对联历史时间跨度从先秦、两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到现在。
〖Two〗、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
〖Three〗、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Four〗、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观其形式与内容,与中国早期基督徒有关联。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Five〗、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Six〗、春联的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Seven〗、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Eight〗、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Three]、春联在唐朝的发展
〖One〗、唐朝贞观名将秦琼与尉迟恭成为中国最家喻户晓的门神。
〖Two〗、唐朝后期,雕版印刷术开始盛行起来,宋朝王安石就有诗说道“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明当时过年贴对联(门神)已经成为一种习俗。不过毫无疑问,唐朝律诗的发展为春联提供了基础的格律保障,律诗的颔联与颈联一般都要求对仗工整,所以对联的对仗工整这个条件基本可以确定是在唐朝以后才兴起的文化类活动。
关于唐朝木板对联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