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宋朝民族交流的问题,以及和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下面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One]、两宋时期的民族政权关系主流是什么
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关系的主流是和平发展、互惠互利、民族融合。
[Two]、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
〖One〗、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十分强大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发展的民族文化。民族种类也是无法比拟的,就当前中国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不难发现,中国已发展有五十六个民族,并且和各个民族相互融洽,相互团结的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进而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历史阶段。纵观中国历史她是怎样发展成现在的状况的呢?这须从中国古代历史说起。
〖Two〗、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秦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Three〗、秦朝的确立,决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自从有了人类,就决定了人种的不同,即发展成后来的民族。在夏商周时代,各个部落的存在,每一个部落都是按照一定的血缘关系组成的,说明了组成部落的人种不同,不同的人种,形成了各民族。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大不相同,再加上诸侯兼并,势必会引起矛盾。为了生存,他们连年征战,广大农民不分民族深受其害,苦不堪言。人们迫切要求统一,结束这种局面。应时代需求,秦国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和赢政的带领下,经改革,励图治,平息了各民族之间的纠纷,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把各族统一为一个整体,为中国的民族融合、民族大团结迈出了第一步。
〖Four〗、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北魏的民族大融合
〖Five〗、中国的封建社会历经秦、西汉以后,东汉时部分北方少数民族出现内迁。此后,朝代出现了分裂,魏蜀吴三分天下,乃至两晋时期国家处于十分混乱的局面,但在两晋时期由于司马家族的努力,出现的两晋的短期统一,而此时出现少数民族的内迁(内迁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即“五胡内迁”),少数民族的内迁,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相处,逐渐融合,对祖国北方的生产做出了贡献。但是,由于两晋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剥削和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时至北朝时期,鲜卑族兴起,后统一黄河流域,建立北魏,结束了十六国的分裂局面,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而在此时,居住的北方少数民族在生产实践中逐渐改变了过去本民族的游牧生活习惯。当然汉族人民也向少数民族人民学到了很多东西,各族劳动人民在反对各民族统治阶级斗争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加强了联系,互相支持,促进了融合,到孝文帝继位后,由于改革的完成,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于是在孝文帝的领导下,落实实施了汉化政策,让少数民族同汉族人民混杂相处,通婚、改汉姓、说汉话、穿汉服,完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同时也加速了北方封建化的进程。
〖Six〗、中国历史上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元朝的民族大融合
〖Seven〗、自古历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隋唐统一中国以后,中国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使封建社会达到顶峰时期,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时至藩镇灭唐以后,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逐渐强盛起来,国家和社会一片混乱,鱼龙混杂,民族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后来随着蒙古的强盛,并在铁木真、忽必烈的率领下,中国又一次出现了统一。而由于元朝的统一,许多汉人纷纷来到边疆地区,为边疆地区的开发做贡献。边疆各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原先曾进入中原的契丹、女真,经过同汉族人民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人没有什么区别了,再加上唐朝以来,部分阿拉伯人、波斯人来我国定居,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由此可见,民族大融合中,当属元朝最为明显。完成了我国历史上又一次大型的民族大融合。
〖Eight〗、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民族大融合──清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Nine〗、清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在明朝末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统一中国建立清朝,而后几个皇帝,为了使自己的势力膨胀,疆域扩大,采取了一系列统一国家的措施,他们依靠各族人民的支持,同割据叛乱势力作斗争,加强了对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以及对全国的管辖,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使得清朝在辐员辽阔的疆域上,生活着汉、壮、藏、回、苗、满、蒙等50多个民族,各个民族融洽的生活在中国这个大家庭中,在统一的过程中完成了民族大融合。
〖Ten〗、当然,作为如今的中国更是民族在融合的光荣历史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各族人民将更加相互团结,互相帮助,一起为祖国的繁荣止昌盛和祖国的统一继续奋斗下去,并且将这种优良传统继续发扬光大。
[Three]、与北宋签订协议的少数民族政权及协议名称
〖One〗、1004年秋天,辽国萧太后、辽圣宗亲自率领大军南侵。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战事后,宋真宗派使臣与辽国签订了一份和约。和约规定: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宋朝每年送给辽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在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Two〗、由于签订和约的地方在宋朝澶渊郡,人称“澶渊之盟”。在许多人看来,澶渊之盟对宋朝不啻为一种耻辱。
〖Three〗、从宋太祖赵匡胤立国以来,北宋的国力蒸蒸日上,多次发起统一之战,陆续平定了荆湖、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政权。辽国虽然实力不凡,但一直到986年雍熙北伐为止,北宋都对辽国是呈进攻态势,辽国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宋军最远曾经深入到燕京附近的高粱河。现在,竟然是辽国反过来进攻北宋,且逼迫北宋签订了澶渊之盟。
〖Four〗、自商周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都会臣服于中原王朝的威仪。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国竟然与北宋平起平坐,称兄道弟。宋真宗年纪大于辽圣宗,是兄长;以后辽国皇帝年纪大于北宋皇帝,北宋皇帝就要称辽国皇帝为兄长了。
〖Five〗、澶渊之盟规定,宋朝每年送给辽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钱物不多,对于财大气粗的北宋来说,无非是九牛一毛,伤不了筋,动不了骨。可是,这毕竟是一种赔款——而且是在局势明显有利于北宋时作出的一种赔款。
〖Six〗、从上面这三层意思来讲,澶渊之盟的确算得上是一种耻辱。不过,如果站在经济社会文化的大局来看,澶渊之盟对北宋和辽国双方来说,都具有积极意义。
〖Seven〗、北宋建立以来,北宋和辽国就陷入一场长达40多年的战争状态。40年来,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早已筋疲力尽。如果能够以澶渊之盟的签订,来体面地结束战争状态,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两国的老百姓,是这份和约的直接受益者——他们的子孙,不用上战场了;他们也不用承担昂贵的战争费用。
〖Eight〗、澶渊之盟带来的间接红利就更多了。
〖Nine〗、对于辽国来说,他们每年获得了银10万两、绢20万匹,是一份极为可观的稳定收益,相当于穷人得到了一份最低工资。有了这份稳定收益,他们能够安心从事农牧业生产,而不是像以往那些游牧政权一样,一旦吃不上饭了就要到中原去打劫。同时,辽国能够通过边境贸易,从北宋获得宝贵的生产、生活资料,促进生产力发展,改善民众生活。
〖Ten〗、首先,北宋消除了最大的边患,从而腾出精力来心无旁骛地发展经济,为宋真宗的“咸平之治”、宋仁宗的“仁宗盛治”打下良好的基础。北宋光是从经济发展上获得的收益,都远远高于30万银绢。
1〖One〗、其次,从长远看,北宋抓住100多年的和平时间,创造出经济、社会、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创造出与汉朝、唐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灿烂文明。以至于史学家陈寅恪都不无感慨地赞叹:“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一切,都源于1004年签订的澶渊之盟。
1〖Two〗、第三,在澶渊之盟后,北宋、辽国成为友好的邻居,双方展开了持续100多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这种基于平等地位、友好关系上的融合,与清史专家阎崇年所说清朝入关的“民族融合”,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
1〖Three〗、基于此,在宋朝时期,大多数士大夫都对澶渊之盟予以充分肯定。
1〖Four〗、1044年,担任枢密副使的富弼,写了一道疏《上仁宗河北守御十三策》时说,岁币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百分之一,“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
1〖Five〗、王安石曾经到访过澶渊郡,追忆往事之余,写下一首诗《澶州诗》,来纪念当年力主抗战的宰相寇准:“去都二百四十里,河流中间两城峙。南城草草不受兵,北城楼橹如边城。城中老人为予语,契丹此地经钞虏。黄屋亲乘矢石间,胡马欲踏河冰渡。天发一矢胡无酋,河冰亦破沙水流。欢盟从此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王安石将澶渊之盟称为“欢盟”,这是正面肯定的态度。
1〖Six〗、富弼和王安石的政治理念并不相同,彼此关系不睦,在熙宁变法上更是持截然相反的立场,但他们都认为澶渊之盟有积极意义。
1〖Seven〗、当然,澶渊之盟也有后遗症,那就是让北宋养成了“以金钱换取和平”的意识,以至于后来金军兵临城下时,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还幻想用大量的金银来换取金军退兵。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宋朝民族交流和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