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宁百科知识网

冠宁百科知识网

宋朝定窑瓷器鉴别

原创编辑 -
宋朝定窑瓷器鉴别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宋朝定窑瓷器鉴别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宋朝定窑瓷器鉴别的知识,包括定窑仿品和真品的区别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定窑仿品和真品的区别
  2. 唐代定窑瓷器特征
  3. 定窑白瓷鉴定方法

[One]、定窑仿品和真品的区别

〖One〗、定窑瓷器真品胎质比较坚致,胎色白中微微泛黄,北宋早期的釉色为白中泛青,北宋中晚期的釉色为白中泛黄,釉面十分均净。

〖Two〗、釉面往往有流淌痕,也称之为“泪痕”,还有“竹丝刷痕”,一般多见于器物的外壁。除此之外,釉面还有非常细小的杂质颗粒。

〖Three〗、定窑仿品的胎体往往比真品更加厚重,釉面没有颗粒杂质。印花纹饰并不清晰,一般比较模糊,刀法不如真品流畅犀利。仿品的边足处理十分整齐,明显带有现代工艺的痕迹。

[Two]、唐代定窑瓷器特征

〖One〗、定窑瓷器的白釉多闪黄,故有“粉定”之称,釉面偶尔还有垂釉的现象,由此又有了“泪釉”的别称。

〖Two〗、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

〖Three〗、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

〖Four〗、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

〖Five〗、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外壁,经常可看见细密如竹丝的划痕,这些划痕是器物初步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当然在其它窑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见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窑的纤细密集,此为鉴定定窑器物的一个特征。

[Three]、定窑白瓷鉴定方法

〖One〗、第一:看泪痕,泪痕是瓷器表面的一种流釉现象,定窑的流釉呈条状,仿佛泪滴垂下,故名泪痕,泪痕现象仅见于北宋定窑瓷器,唐至五代定窑瓷并没有这种特征,因为唐代定窑施釉比较薄,胎釉结合十分紧密,所以无流釉现象,而北宋的釉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淌,形成泪痕。北宋早期,民窑采用正烧,流釉的方向是从口部到底部,而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开始采用覆烧的技法,流釉方向正好反过来,也有少量特殊的情况,小编曾经见过一些横向流釉的瓷器,非常怪异,成因尚不明了。

〖Two〗、第二:定窑的碗或盆一类器物的外壁上,经常能见到非常细密,状如竹丝的痕迹,这些痕迹是修坯时留下的,这种痕迹不只出现在定窑瓷器上,但是其他窑口的刷痕不如定窑的细密,因此可以作为定窑器鉴别的一个特征。

〖Three〗、第三:看低足,定窑器物的底足类型不算多,主要有平底和圈足两种,而其圈足具有与其它窑口器物圈足明显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北宋中期以后覆烧成型的定窑器上,由于覆烧的发明,器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将露胎处移至器上,然而裹上釉层的器足在外观上的表现并不那么完美,足面(圈足与地面接触部分)总是显得不够平整,有些地方釉厚,有些地方釉薄,以手抚之,明显地感到凹凸不平,笔者所目见的北宋定窑圈足器无一例外。这种现象十分奇怪,但在鉴定中却非常有效,凡北宋定窑圈足器(采用覆烧法,圈足上釉者)均有此特征,此为鉴定之关键。另外,定窑圈足器之圈足有大小两种类型,大圈足器之足底往往可见竹丝刷痕,刷痕呈同心圆,而小圈足器则无这种现象,但无论大小圈足,足均极浅,足墙均窄,小圈足器挖足不过肩,几乎无钩手。

〖Four〗、第四:看形体,定窑的器物,尤其是碗一类,大部分都有一些变形的现象,将整器倒扣于桌面上,会很明显的观察到这种特点。近来就市场上定窑的仿品来看,泪痕现象是可以做到的,并且足以乱真,竹丝刷痕也不难搞定,而器物的变形,非人力所为,即使有些故意为之的,也能看出不自然的痕迹。而对于足面不平这个特点,近来伪品都难以做到,或许是作伪者尚未注意到这个特征,因此可以当做鉴定定窑器的一个诀窍。

关于本次宋朝定窑瓷器鉴别和定窑仿品和真品的区别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标签:# 定窑# 器物# 瓷器# 北宋# 竹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