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唐朝 读书,以及关于读书的古文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One]、关于读书的古文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译文: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比较好时间。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Two〗、《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Three〗、《白鹿洞二首·其一》唐代: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译文:专心读书,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暮春时节,一寸光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如果不是道人来逗笑,还在深入钻研周公孔子的精义、教导呢。
〖Four〗、《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宋代: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译文:两鬓已经稀疏病后又添白发了,卧在床榻上看着残月照在窗纱上。将豆蔻煎成沸腾的汤水,不用强打精神分茶而食。
靠在枕上读书是多么闲适,门前的景色在雨中更佳。整日陪伴着我,只有那深沉含蓄的木犀花。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译文:安史之乱的战火使柏学士失去了官职,昔日常参议朝政,直言相谏的他,将茅屋搭建在险峻的碧山之中,隐居于此。但他仍象汉代文学家东方朔一样的刻苦读书,虽然他年少,但已学业有成。
观茅屋户外,那祥云如车盖一样密密地聚集,秋水顺着道路,如大水决渠一样地湍急流去。自古以来荣华富贵必定从勤苦中得到,有识之男应当如柏学士一样去博览群书,以求功名。
[Two]、唐朝普通人的真实生活
〖One〗、唐朝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社会有很高的开放度和包容度,那么大唐盛世之下的百姓生活如何呢?是否也像现代人一样有很多休闲娱乐活动,或者也有新三座大山呢?其实唐朝的百姓生活还是挺幸福的,这可以从5个方面看出来。
〖Two〗、唐朝的国都长安非常繁荣,城内居民有100万人,当时世界的人口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多,100万人口的大型城市非常罕见。
〖Three〗、长安城有6条大街道,分割出一百多个居民坊,坊内都有很多公寓楼和商店,当时的百姓生活在这样的大城市中,生活品质也得到了提高。
〖Four〗、当地人不只是追求温饱层面的需求,还会追求其他的娱乐活动,像青楼在当时就非常发达,很多文人到那里谈诗论画,把酒言欢。
〖Five〗、将近87平方公里的长安城里,充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方人士,这些人当中不光包括当时的大唐本地势力,还有国外的很多势力也都慕名而来。
〖Six〗、我们都知道当一个地方的生活人口密度超出一定水平线之后,总是会出现很多关系到民生方面的问题。
〖Seven〗、就好比饮水、饮食等问题就设计到方方面面的要求,从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当时的大唐对于整体规划不比现代人弱多少。
〖Eight〗、唐朝人的宠物一点不比现代人少,他们的宠物主要具有娱乐属性,休闲属性,竞技属性以及观赏属性,包括犀牛,蟋蟀,猫,狗,狮子,鱼,仙鹤,蝴蝶,鸡,鹦鹉等等不一而足。
〖Nine〗、当时的百姓喜欢斗蟋蟀,舞马,斗狗,斗鸡,很多百姓和贵族都热衷于斗鸡,人们可以直接在大街上腾出一块地方斗鸡,妇女小孩都可以参与其中。当然也有人养宠物是为了当坐骑。
〖Ten〗、相比之下我们现代人在养某些较为特殊的宠物之时还是着很严格的要求,毕竟像团团圆圆这样的大宠物是不容许的。
1〖One〗、可是这些问题到了唐朝就真心不是问题,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某个人养了一只小团,然后将其当作坐骑,然后骑着它招摇过市,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或者说出门的时候遛一下小团又是什么样的风情。
1〖Two〗、真要跟现代相比起来,说不定唐朝所养的宠物种类会更多,毕竟当时的生态环境跟现在完全没法比,很多已经灭绝的动物,在当时都有可能保留下来。
1〖Three〗、现代民生领域中住房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此很多人还当了房奴,那么唐朝的百姓是否房奴呢?
1〖Four〗、其实大部分的唐朝百姓都不是房奴,根据古文献记载,唐朝有一座占地近3亩的宅院卖出了一百四十贯钱,这笔钱要是按照购买力平价换算成现代人民币,大概相当于30多万块,这个费用不算贵。
1〖Five〗、当然这是郊区或者乡下的费用,在长安城里相对会贵一些,但也没有贵到离谱,当时普通的工薪阶层10年收入就可以买一座房子,而像白居易这样的官员,只要3年俸禄就可以买长安的一套房子了。
1〖Six〗、其主要原因还是交通等问题,毕竟我们现代的交通方式便利了很多,所以大多数工薪阶层虽然工作的时候会聚集在某一处地方,不过只要来的早一点还是没有什么大问题。
1〖Seven〗、可是在古代就不行了,上个班就要走一天的路,你愿意上班,人家还不要你呢。
1〖Eight〗、这么说吧,以我们现代的交通工具,走到三四十里地应该是没有太大的问题,哪怕刮风下雨也不会影响很大。
1〖Nine〗、但是这些问题到了古代,就真成了大问题,与其这样的还不如直接将工作的地方换到效外,这样还可以省下一大笔的运输费用。
20、很多时候,房子价高说白了就是大家的需求高,像现代的住房大多数都是为了结婚生子,再说得明白一点就是为了孩子上学,所以才不得不买一个房。
2〖One〗、但是这一切回到唐朝的时候,好像就不是什么重要的问题,毕竟以当时的条件来说,能上得起学的人还属于少数人的那一行列。
2〖Two〗、对于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还是以生活为主,孩子的教育问题就看有没有这个天赋了,当然就算有这个天赋也要看自家的条件能不能达到。
2〖Three〗、总和来说,当时的大唐看似文化发展比较高,但是这个所谓的高还是在那一小部分人当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的百姓还是愿意生活在郊外的田野里,也就是离自家的田地越近越好,于是长安城的房价也就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夸张了。
2〖Four〗、很多封建王朝要求女子从一而终,但唐朝的女性却更加开放和自由,当时的女性可以自主选取婚姻,并且还可以自主离婚,也不会遭到别人的白眼。
2〖Five〗、当时的二婚女非常多。女性除了拥有自主婚姻的权利,还拥有自主赚钱的自由,女性可以参加耕种,畜牧,经商赚钱,女性经济地位的提升,导致她们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同时出嫁时嫁妆也丰厚起来,也有很多开明的父母完全听女儿的意愿出嫁。
2〖Six〗、其实所谓的女性地位高,也只是相对而言,这个相对是指明朝与清朝相比,毕竟明清两朝离我们现代多少近一些,很多历史知识直接在民间还可以打听到,而唐朝的历史可能只有看书本上的内容了。
2〖Seven〗、在唐朝的时候,女子不满意自己的丈夫,还可以使用和离这种方式来搞定,可是这件事要是到了明清两朝的时候,尤其是清朝的时候,和离只能说你想多了。
2〖Eight〗、可以说女性的地位在清朝是最低的,有时候出门被别的男人嘴上戏说了两句,都可以归到行为不检点上面去,就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女性社会地位有多低了,在这么低的一个指数下,你还想着和离,你不会是真的认为自己是皇亲国戚吧。
2〖Nine〗、现代社会出现过以房养老的现象,而唐朝是以地养老,唐朝的法律规定,百姓到六十岁退休,官员到七十岁退休,当然朝廷股肱之臣可能会更晚一些。
30、百姓退休后,家里要给老人留出土地的四成,老人可以自己耕种或者出租,法律还规定,对于耄耋老人必须有人服侍左右,而且要讲究孝道,态度要温和,对于不孝顺的子女会处以刑罚。
3〖One〗、可能是因为知识传承的问题吧,在唐朝时期,但凡活到八十岁的老人,国家直接就会专门派人来服侍,要是到了九十岁那么派来的人就更多了,可以说随着自己年纪的增长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好处,前期是你真能活到那么高的年龄。
3〖Two〗、五胡乱华的时候,整个天下的汉族几乎受到了灭顶之灾,无数的文化传承都断了根,虽说这样的情况到了唐朝的时候好了一些,可是当时大唐也是刚刚创立。
3〖Three〗、百姓们能吃饱喝足就已经谢天谢地了,所谓的文化传承只能先靠后站了,等大唐的整体实力发展起来之后,也有了足够的能力来记载这些文化传承的时候,这些人已经老了,为了得到这些必要的传承,所以才会派出大量的人员来服侍这些年龄大的人。
3〖Four〗、并不是说所有的老人都有文化方面的传承知识,但是这也算是千金买马骨而已,毕竟以当时的生活条件,但凡能活到八十岁以上的老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养生之术,不然的话是活不到那个年纪的。
3〖Five〗、其实所谓的生活幸福,说白了就是当时的百姓付出与回报成正比,不论是在住房还是养老方面,都可以得到最基本的满足,再加上当时的百姓相对来说文化程度比较低,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傻人有傻福,所以才会看起来比现代人的幸福指数高一些。
[Three]、关于读书的文言文
〖One〗、读书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活动,需要专注和恒心。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提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这说明了读书时需要全神贯注,心、眼、口都要到位。同时,文言文中也有很多关于读书的名句,如唐代颜真卿的《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Two〗、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2”这些名句都表达了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于本次唐朝 读书和关于读书的古文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