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宁百科知识网

冠宁百科知识网

唐朝进入鼎盛时期人物

侠名 -
唐朝进入鼎盛时期人物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唐朝进入鼎盛时期人物和大唐开国七大名将排名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唐朝进入鼎盛时期人物以及大唐开国七大名将排名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唐朝五大望族
  2. 唐代世界三大国
  3. 大唐开国七大名将排名

[One]、唐朝五大望族

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

赵郡李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古代著名大族。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牧,李玑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之弟。李牧是战国时名将,为赵国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赵国柏人(今河北邢台隆尧),为赵郡李氏的始祖。

至西晋时期,司农丞李楷定居于赵国平棘县南(今河北赵县西封斯村一带),分东祖、西祖、南祖三大房,因而赵郡李氏亦称“赵国李氏”,此三房为赵郡李氏主支。

因其族大人众,李氏族人在后期逐渐徙家至赵郡(国)各县,在平棘、柏仁、元氏、赞皇,高邑、栾城、临城等县均有分布,赵郡李氏是东汉以来山东望族,故又称“山东旧族”,至唐末时随同其他世家大族走向衰落。

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赵郡李氏史载人物尤多,各盛家风,世言高华,为第一等的高门大族,至唐代又被列为七姓十家之一的“禁婚家”,势力达到顶峰。

共有17人出任宰相,出身赵郡赞皇西祖李氏的李吉甫、李德裕父子,辅佐唐宪宗、武宗等帝王创造了晚唐时期的“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其中李德裕历仕四朝,被后人誉为“万古良相”。

博陵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源自姜姓,因封地崔邑而得姓,春秋时为齐国公卿之一,齐景公时因政治斗争,崔明逃往鲁国避难,为鲁国世卿,一直到秦统一。

秦代,崔良十五世孙崔意如任秦大夫,其次子崔仲牟,在西汉时定居于涿郡安平县(河北省安平县),逐渐发展壮大,因西晋时安平县属博陵国,其家族后人遂称“博陵安平人”。

西汉昭帝时,崔朝任幽州从事,其子崔舒、其孙崔篆等人世吏2000石级别的官职,至东汉时,有崔骃、崔瑗、崔寔、崔均、崔烈,曹魏有吏部尚书崔赞,西晋时有大司农崔洪。

南北朝时有车骑大将军崔孝芬,骠骑大将军崔宣猷等人物,隋唐时有礼部尚书崔仲方、博陵郡王崔玄暐、大文豪崔护、黄门侍郎崔民干等人物,唐末白马驿之变后走向衰落。

清河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名门望族,源自姜姓,因以封地崔邑而受姓??,崔氏在春秋时为齐国公卿之一,齐景公时因政治斗争逃往鲁国避难,继任鲁国卿大夫,仕宦罔替,至秦统一。

秦朝时崔意如担任秦大夫,其长子崔伯基在西汉时期,定居于清河郡东武城县(治今河北省故城县西半屯镇),因此家族后人遂称“清河东武城人”。

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相继为袁绍、曹操门下官员,在冀州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崔林任曹魏司空,开三公封列侯之端,清河崔氏从此跻身魏晋顶级门阀之列。

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士族大规模南渡,而清河崔氏仍根植于河北,具汉魏礼法传统,以儒家经学为本,排斥玄学,力图对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进行汉化改造。

至南北朝时,清河崔氏进入鼎盛时期,崔宏于北魏开国前期参与制定律令、官制、国号、朝仪等,崔浩辅佐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被誉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父子二人为北魏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

并积极推动了鲜卑汉化改革,北魏孝文帝时将清河崔氏列为四姓高门“崔卢王郑”之首,清河崔氏与范阳卢氏并称为“崔卢”,有“天下盛门”之称,成为山东士族的代表,影响深远。

唐代,清河崔氏出了12位宰相,并被列入五姓七望(七姓十家)之一的“禁婚家”,在社会上享有极高的声望,家族中还涌现了如崔颢、崔融、崔园等一大批诗人、文学家、文武状元等。

范阳卢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名门望族,崤山以东的著姓,源自姜姓,齐国公卿高傒为卢姓始祖,其后人因封地卢邑而受姓卢氏,田氏代齐后,卢氏族人散居燕、秦等地。

其中一支便居于燕地,秦朝时有世祖卢敖(约公元前275-前195),号雍熙,秦始皇召为五经博士,徙居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子孙迁居至涿水(今河北涿州)一带之后,定居涿地,以范阳为郡望,后世遂称范阳涿人、范阳人(即范阳卢氏由来)。

范阳卢氏以儒学、礼学、书法等为家学名著于世,在东汉时即有海内儒宗之大儒卢植,曹魏时有司空卢毓,在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北魏孝文帝时定崔卢王郑四姓高门,范阳卢氏与清河崔氏并称为“崔卢”,有“北州冠族,天下盛门”之称。

北魏太常丞卢静的三个儿子分别为北魏、北齐、北周三朝之帝师,其中卢景裕为北齐文襄帝高澄的老师、卢辩为北周武帝宇文邕的老师、卢光为北魏恭帝拓跋廓的老师,因而家族号“帝师房”。

唐代,范阳卢氏有三房位列“七姓十家(五姓七望)”之一的禁婚家,为世人所推,无比显赫,有“八相佐唐”的佳话。

其中在兴元元年(784年)至乾符二年(875年)的九十二年中,范阳卢氏家族仅考中进士科者就有116人,文学上有“初唐四杰”之卢照邻,“大历十才子”之卢纶等等人物。

[Two]、唐代世界三大国

大唐是继汉朝以后又一个大一统繁荣盛世,在世界格局中引领世界。唐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李隆基创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后,大唐鼎盛转衰。

〖One〗、唐初李世民北击突厥,重开丝绸之路。公元629年,唐太宗遣李靖、李勣(徐懋功)兵分两路,征讨东突厥,并于第二年,降服东突厥,北方震动,西突厥与西域各国纷纷来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657年,苏定方、萧嗣业大败西突厥,重开丝绸之路。唐朝开始与大食(即阿拉伯帝国)进行经贸往来,经济文化交流趋于频繁。

〖Two〗、唐高宗时期,唐朝疆域达到鼎盛,最广时,东起朝鲜半岛(薛仁贵征东),西至中亚咸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

〖Three〗、安史之乱时期:不过随着时间推移,751年,唐朝与大食阿拔斯王朝在怛罗斯战役中失败。此时国内发生安史之乱,唐朝无力西顾,唐朝势力基本退出中亚地区。巧的是,此时大食呼罗珊亦发生内乱,阿拉伯帝国亦忙于平乱,对于进-步扩张也有心无力。

中国与阿拉伯少战多和,经常友好往来,绿宝石、胡椒、伊斯兰教等传入中国。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阿拉伯地区远传西亚、欧洲。

总体来说,大唐盛世是开放的,个人认为用“包容”更贴近。隋朝及唐政权初期原本就是汉族与以孤独氏为代表鲜卑族融合的产物,因此唐朝比中国历史任何其他朝代更赋包容性。融合、全盛是唐朝最鲜明的特色。唐朝能融合各民族甚至各国的优秀文化,其汉族以外的文臣武将也是比较多的。中国与西域、印度(唐僧取经)及古日本、古朝鲜、阿拉伯等多国在文化宗教出现大融合。文化上兼容并蓄,对外开放十分活跃,世界各地云集长安,并派使来朝,向唐朝学习,“大唐盛世”、“大唐荣耀”当之无愧。

7~8世纪阿拔斯王朝东扩至印度河,西抵大西洋,南至阿拉伯海及撒哈拉沙漠,北抵法国南部、土耳其,是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另一个大帝国。与中国有点像现代的“美苏”两个世界超级大国,拜克庭帝国、法兰克王国等也占一席之地,后继细述。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以传教建国,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教徒称穆斯林,创《古兰经》。先统一阿拉伯,趁波斯与拜占庭(东罗马)帝国多年交战,“渔翁得利”,迅速崛起。波斯与拜占庭帝国多年交战,国力衰弱,被阿拉伯帝国所灭。阿拉伯帝国摇身一变,成为中东大国。

〖Two〗、对外扩张:与拜占庭帝国及法兰克王国战争

公元718年,阿拉伯帝国第二次围攻君士坦丁堡,被拜占庭希腊火所败。阿拉伯帝国向东欧的扩张就此止步。

阿拉伯帝国先是一路西进,征服撒哈拉沙漠:埃及等非洲诸国,疆土抵达大西洋。进而北进,公元732年,征服西班牙后又翻越比利牛斯山,北上进攻法兰克王国。而时的法兰克王国正值鼎盛时期,法兰克王国是西欧最强大的政权,没有之一,只有唯一。发生了著名的“普瓦堤埃之战”,阿拉伯帝国以失败告终。北进东欧止步。

阿拉伯帝国曾一度东进,势力范畴抵达印度河,并就此止步。而未进一步南下入侵印度。这基本圈定了伊斯兰教的范围:原阿拉伯半岛、北非、伊朗、阿富汗,也基本奠定了现中东伊斯兰教的范围。中国儒佛道、印度的佛教、中东及周边的伊斯兰教、欧洲的天主教的四大区域。

阿拉伯帝国对当时世界格局影响巨大。

7世纪的拜占庭帝国已呈衰势,几乎南部省份被阿拉伯帝国侵占殆尽。

公元395年,神圣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公元554年,击败法兰克王国,使其国力一度达到顶峰。实行希腊化。6世纪拜占庭帝国与萨珊波斯长年战争,让阿拉伯帝国乘机崛起,最终尝到苦果。

公元718年,被阿拉伯帝国第二次围攻,但拜占庭用希腊火击败来犯之敌。直至1453年,最终被土耳其帝国所灭。

7~8世纪的法兰克王国正处在强盛时期。法兰克王国为日耳曼人的一支法兰克人所建,8世纪正值法兰克加洛林王朝全盛时期,时称“查理曼帝国”,是西欧最强大的政权,于“普瓦堤埃之战”,一举击攻阿拉伯帝国,阻止其北进的步伐。

但到了843年,加洛林王朝皇帝“虔诚者”路易一世的三个儿子签订了著名《凡尔登条约》,将强盛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基本奠定了现代法国、德国、意大利三国之雏形。欧洲亦是分分合合。

总之,7~8世纪,世界格局主要由中国和阿拉伯帝国主导。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是欧洲唯一一个延续1000多年之久的帝国,在东欧长期占据一席之地。法兰克王国则是西欧后继崛起一大强国。他们都是影响7~8世纪世界格局大国。

了解世界历史,了解中国历史,就了解中国历朝历代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

[Three]、大唐开国七大名将排名

〖One〗、第一名、李靖李靖是唐朝开国第一名将,从无到有打下了一个鼎盛王朝,完成了北破胡虏、西定青海的外战功勋。而且兵法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后辈弟子名将无数,出将入相为国家宰执,最后一生荣宠,善始善终。他一生实现了立功、立德、立言,同时终寿考

〖Two〗、李勣(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唐初名将,与李靖并称,被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Fourteen〗、功臣之一。早年从李世民平定四方,后来成为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曾破东突厥、高句丽,功勋卓著。李勣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

〖Three〗、唐朝宗室、名将。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李虎曾孙,北周朔州总管李蔚之孙,隋朝右领军大将军李安之子,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兄,位列凌烟阁二〖Fourteen〗、功臣第二。第四名、李道宗

〖Four〗、李道宗(602年—653年),字承范,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李道玄从父弟,为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唐朝初期重要将领,一生参与破刘武周,破王世充,灭东突厥、吐谷浑,征高句丽等诸多战役,为唐王朝的统一和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李道宗在唐朝初年的宗室人物中与李孝恭并称为贤。晚年遭长孙无忌、褚遂良的陷害,流放象州,途中病死。第五名、尉迟恭

〖Five〗、尉迟敬德作为唐初大将,自归附李世民后,凭借高超的武艺,多次冒险救李世民于危难之中,立下不世之功。尤其在玄武门事变中,不但杀死李元吉,救了李世民之命,还请高祖下令,令诸军皆属李世民指挥,内外遂定,可谓力挽狂澜。第六名、秦琼

〖Six〗、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人。秦琼在隋将张须陀麾下时,面对十万敌军,和罗士信率千人奋击,拔旗纵火,焚烧三十余屯,令敌军阵脚大乱,终被一举击溃。如此“千兵破十万”,和三国时期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张辽威震逍遥津一战,也差相仿佛吧。后随裴仁基投奔瓦岗军领袖李密,瓦岗败亡后转投王世充,因见王世充为人奸诈,与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投唐后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是一个能在万马军中取敌将首级的勇将,但也因此浑身是伤。唐统一后,秦琼久病缠身,于贞观十二年(638)病逝。生前官至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死后追赠为徐州都督、胡国公,谥曰“壮”。贞观十七年被列入凌烟阁二〖Fourteen〗、功臣。第七名、程咬金

〖Seven〗、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字义贞,济州东阿(今山东东平西南)人。唐朝开国大将,凌烟阁二〖Fourteen〗、功臣之一。隋朝末年,程咬金先后入瓦岗军、投王世充,后降唐。随李世民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以功封宿国公。参与玄武门之变,历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改封卢国公,世袭普州刺史。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帝国# 阿拉伯# 法兰克# 卢氏# 拜占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