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宁百科知识网

冠宁百科知识网

宋朝理学皇帝

原创编辑 -
宋朝理学皇帝

很多朋友对于宋朝理学皇帝和北宋理学四大家都有哪些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理学的代表人物
  2. 北宋理学四大家都有哪些
  3. 为什么朱熹被看做理学的集大成者

[One]、理学的代表人物

〖One〗、“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官方哲学,并成为儒家思想的正宗。“理学”在建立体系上,吸取了“佛”、“道”的思想,由北宋的周敦颐、程颢、程颐开创,到南宋的朱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理论体系。

〖Two〗、历史上所谓的程、朱理学,实际上最起作用的代表人物是朱熹,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孔丘以后在我国封建时代影响最深远的一个大儒。由于他曾侨寓并讲学于福建建阳,他的学派后人称之为“闽学”。朱熹的哲学思想在宋以后被封建王朝定为官方哲学。朱熹的著作很多,重要的有《四书章句集注》、《朱文公文集》、《周易本义》、《朱子语类》等。

[Two]、北宋理学四大家都有哪些

〖One〗、北宋理学四大家有: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

〖Two〗、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Three〗、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Four〗、张载(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Five〗、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病逝于临潼,时年五十八,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三十八位,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

〖Six〗、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赅,历代传颂不衰。著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留世。

〖Seven〗、二程,即程颢和程颐,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他们的学说也称为“洛学”,与同时代的张载所创的“关学”颇有渊源,二者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南宋朱熹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他们的理学思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

〖Eight〗、程颐、程颢二人都曾就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被世人称为“二程”,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Nine〗、二程的心理学思想较为丰富,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也至关重要,因此后世称为“身心之学”或“心性之学”。他们的比较高哲学范畴是“理”,它作为绝对本体而衍生出宇宙万物;他们的比较高心理范畴是“心”。

〖Ten〗、周敦颐从小聪明好学,勤于思考。遇到什么问题,喜欢寻根究底,不搞明白决不罢休。

1〖One〗、他会经常向衡州(今衡阳)舅舅提出一些看似稀奇古怪的问题,如什么天上的星星是怎么来的,太阳为什么东起西落,月亮为什么有盈亏圆缺,为什么会刮风下雨,地上的万事万物是怎么形成的,等等。

1〖Two〗、对于周敦颐提出的这些问题,周辅成总是不厌其烦,尽自己所知给予解答。当然,这其中的很多问题,周辅成是没有办法回答清楚的。一方面,受周辅成的知识所限,另一方面也是受当时的科技水平所限。而周辅成也非常喜欢周敦颐的这一性格。

1〖Three〗、随着年龄的增长,周敦颐的知识也不断地增长,学业大有进步。到十二三岁时,周敦颐已经读完了《四子书》(即《四书》)和《书经》《诗经》《礼经》《春秋》等儒家典籍,有的还能背诵得滚瓜烂熟。同时,周敦颐还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不仅立意新颖,而且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

[Three]、为什么朱熹被看做理学的集大成者

〖One〗、朱熹是儒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人物,他被称为宋代理学和经学的集大成者,其理学思想直接影响了之后的元、明、清三代,并在官方思想中牢牢占据着主导地位。他被尊称为朱子,是继孔、孟之后士人心中最为杰出的儒学大师。

〖Two〗、而朱熹之所以有这样崇高的地位,是与他集理学大成,创造性的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儒家思想体系有关。

〖Three〗、虽说从汉武帝“罢黜**,独尊儒术”起,儒家思想就被提升到官方主体高度,但实际两汉以后,儒学也是几经沉浮。

〖Four〗、东汉末年社会的大动荡,唤醒了士人的自我意识,而儒学尽管在伦理道德、天人观念中独具一格,可因其繁琐迂阔,和过于荒诞不经的发展态势,并不能解决身处大时代背景下士人的精深焦虑,其社会权威地位日渐丧失。

〖Five〗、曹魏时期的何晏、王弼以老庄学说注解儒家经典,建立了体系完备、抽象思辩的玄学哲学,一扫两汉腐迂学风。

〖Six〗、不过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发,士大夫不满现实,太过追求精神自由,好清谈,不务实的弊端,注定难以解决现实问题,终究难以长久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Seven〗、唐朝建立后,其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使得在思想上除了肯定儒家礼乐治世的教化作用外,还大力推崇道家、佛教。

〖Eight〗、例如唐太宗曾推崇儒家道:“乐由内作,礼自外成,可以安上治民,可以移风易俗,揖让而天下治者,其惟礼乐乎!”;

〖Nine〗、而老子被追为李唐始祖,道教也被尊为国教,《老子》一书也作为策论必考,出现在科举考试当中;

〖Ten〗、至于佛教,玄奘取经后,历代君主都大肆崇佛,武则天更是自诩弥勒转世。由此佛老思想大兴,儒家独尊的地位更是遭到强烈的冲击。

1〖One〗、尤其安史之乱的爆发,唐王朝的社会混乱、经济凋敝,苦难中的百姓更多的信仰佛、道,以寻求精神慰藉,儒学式微的局面日益突出。

1〖Two〗、为此,鉴于儒家思想的社会地位下降,社会秩序混乱,但凡有忧患意识的士人,都想重新兴盛儒学。

1〖Three〗、中唐时期的韩愈,提出了“道统说”、“性情三品论”,对儒家的“道”进行诠释,构建了儒家的“道统”。

1〖Four〗、即儒家之道一为“天道、地道、人道”,一为儒家核心的“仁义之道”。

1〖Five〗、韩愈重塑儒学,使得两汉之后佛老思想对儒家的冲击,而中断的道统重新确立,首开儒学复兴之先河。

1〖Six〗、韩愈构建的儒家道统论,和掀起的儒学复兴思潮,在北宋初年为孙复、石介等人继承。

1〖Seven〗、孙复、石介等儒士,有感于唐末五代的社会混乱、道德沦丧,希望重建伦理道德秩序的他们,大胆质疑不适用当下社会的儒家经典注疏,批判了重章句训诂、繁琐释经而忽视儒家义理的汉唐训诂之学(训诂指解释、考据字句的意义),摆脱诸经注疏,自述心得,以诸子**乃至佛老思想丰富儒家学说,重新训释经典,这种重义理,轻训诂的做法,便是开理学之端。

1〖Eight〗、而之后的“二程”(程颢和程颐兄弟),率先重视和推崇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认为四书体现了圣人作经之意义(儒家经书主要指《诗》《书》《礼》《易》《乐》《春秋》),从中阐发义理,以义理说经,开治四书风气之先。

1〖Nine〗、而且“二程”在继承前代道统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天理论”,认为以“理”是作为宇宙本体的“太极”,是万事万物所根据的法则,是比较高实体,是永恒、客观存在的。并且程颐还提出了格物致知说,都改变了儒学在哲学思辨上的低水平状况,使儒学在思想上趋于哲理化、义理化,具备了一定的理论体系。

20、靖康之变后,宋室南渡,民族危机严重。因求和政策的影响,宋廷任用秦桧为相,朝廷上下弥漫着因循守旧的政风。帝王昏庸、天理不明,儒家的道德理想沦为空谈,如何实现“内圣外王”,解决尖锐的社会问题,重建儒家思想,变得尤为迫切。

2〖One〗、当时程学在南宋初年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是在理学多元化的南宋学术格局中,因文本的散佚,程门弟子并不能把握到儒学的真精神。二是各学派的理学家们都面临着重大的理论问题,即“理”的内涵是什么?

2〖Two〗、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儒家的本真精神将湮没,思想上注定多元无主,所谓的“太极”、“宇宙”都将成为空洞之言。

2〖Three〗、为此朱熹对周敦颐、二程、张载的文集校订编辑,阐发理论,重建理学文本系统。

2〖Four〗、通过对“理”的研究,朱熹认识到当时程学理论存在的不足,他曾总结道:然觉得今世为学不过两种,一则径趋简约,脱畧过髙;一则専务外驰,支离烦碎。其过髙者固为有害,然犹为近本,其外驰者诡谲狼狈,更不可言。吾侪幸稍平正,然亦觉欠却涵养本原工夫,此不可不自反也。

2〖Five〗、因此朱熹厘定理学内涵,他认为首先理是宇宙本体,是比较高的善,世间万物的价值都是由“至善之理”这个价值本原派生的;其次理具有自然规律和价值准则的统一,一种行为应当与某种准则一致;然后理是仁义礼智的总名,蕴含的是道德价值的总体;最后人要追求“理”,需要格物致知以“穷理”。

2〖Six〗、朱熹的理学思想,使得哲学本体论与儒家伦理政治思想结合,创建了哲学本体论、思辨性的哲学形式与儒家政治伦理相统一的思想体系。

2〖Seven〗、而且朱熹的理学除了阐发义理外,还注意将义理与训诂相结合,注释四书,推行通俗的儒家四书教育,使得儒学义理便于被大众接受,极大的推动了儒学的蓬勃发展。

2〖Eight〗、所以正是朱熹继承了北宋以来的理学理论,加以修正发展,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确立儒学不可动摇的政治地位,才会有其理学集大成者的说法,并在儒家历史当中占据重要位置。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宋朝理学皇帝和北宋理学四大家都有哪些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标签:# 儒家# 理学# 周敦颐# 朱熹# 儒学

上一篇宋朝短弩

下一篇宋朝玉带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