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宁百科知识网

冠宁百科知识网

宋朝对外软弱妥协

原创编辑 -
宋朝对外软弱妥协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宋朝对外软弱妥协,以及为什么妥协过的宋亡于了外族,决不妥协的明也灭亡了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北宋末期特征
  2. 北宋初是否有除了澶渊之盟外的偏安政策
  3. 为什么妥协过的宋亡于了外族,决不妥协的明也灭亡了

[One]、北宋末期特征

1.天下分裂,没有实现大一统.先是北宋、辽、西夏相对峙,后是南宋、金、西夏相对峙.

2.民族矛盾尖锐.辽宋夏金等不同民族建立的王朝之间多次相互征战.西夏军队、金军在宋朝境内烧杀抢掠.同一个王朝内部的不同民族间也存在尖锐的矛盾.例如,辽朝境内契丹人与女真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3.文化交流加强,促进民族融合.契丹人、党项人、女真人逐渐接受汉人的文化.

4.各民族经济文化都有发展.契丹、党项人的封建化不断加强,创造出了自己民族的灿烂文化.女真人从氏族公社时期发展到奴隶制阶段,后又过渡到封建时代.

汉族文化也有发展,如宋词、散文(唐宋八大家中,宋朝占六个)最具代表性.科技进步明显,活字印刷发明和应用,著名的科技制作《梦溪笔谈》也在这时出现.

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生产力进步迅速(主要是借鉴了汉人的成果).宋朝境内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显著,商业繁荣,农业收成丰硕,政府财政收入大增.陶瓷制造业无论规模还是技术水平都超过了唐代.

5.北宋灭亡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经济中心由北向南转移.

6.海外贸易发展,宋朝瓷器远销世界各地.宋朝人民的城市坊间生活发展.宋朝与辽、金、西夏征战,经常(不是全部)战败,被迫妥协,送辽金夏“岁币”(银两、丝绸、茶叶等).最著名的是,宋真宗时期,北宋与辽朝定下“澶渊之盟”.

[Two]、北宋初是否有除了澶渊之盟外的偏安政策

偏安:拼音piānān,注音ㄆㄧㄢㄢ。释义有三种:(1)退守某地,保留原来的政府以及部分主权(通常指临时安定下来,准备反攻)。(2)指封建王朝失去中原而苟安于仅存的部分领土,谓封建王朝不能统治全国而苟安于一方。(3)借指被迫离开原来的地方,暂居某处。

用拆词法解释,简而言之:暂居偏远之地,临时安定下来,准备反攻。

所以从解释来看,澶渊之盟并不是偏安政策。

1.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

2.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3.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4.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以上宋并无失去中原土地,也未退守某地,更主要是宋的主权还在,所以说澶渊之盟是偏安政策,并无道理。澶渊之盟对宋辽双方都有更多的积极意义。

如果说偏安,南宋政权可以算作偏安。

[Three]、为什么妥协过的宋亡于了外族,决不妥协的明也灭亡了

由于中原地区长期的割据分裂,例如五代十国和两宋时期的混乱局势,深深影响了当时汉族王朝的经济、政治、乃至人口的发展,特别是到王朝后期这种疲态日益显现,最终造成了汉王朝的覆灭。

讲到宋朝的立国,又不得不讲到宋太祖赵匡胤的黄袍加身。这是在盛唐覆灭之后,历经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重新出现的相对统一的汉族王朝。它的建立是在接受北周遗产的基础上,短时间内横扫诸国,又在虎狼环视之下于中原一隅之地艰难立国。因此注定了在建国初期,需要依靠外交手段来平衡诸国势力,一开始便具有相对的妥协性。

1.地理位置的尴尬。宋朝建国之地只有整个中原和南方,汉民族自古以来修建的雄关漫道,以及北地的长城防线早已被异族控制,整个中原腹地简直毫无防备。一旦异族决定南下,便可长驱直入。北宋频繁丢关弃土,乃至后来靖康之难也是由此而来。

2.养马地的失去。自古以来,骑兵跟马匹在战争之中显得尤为重要,中原地区终究是缺少天然的养马之地。特别是经过五代十国的混乱,北地早已被异族经营久矣!其中的汉人不是南下便被胡化,宋朝对其已经是完全失去了控制。而在北宋立国时,河西走廊这样的养马重地、交通枢纽的失控,简直又是一次重击,基本隔绝了宋朝对西域的联系,也失去了对北方异族的战略主动性。因此后来宋朝对西夏的战争无论多么的吃力,终究是陷入胶着,没有太多进展。

3.重文轻武,冗官、冗兵、冗费问题日趋严重。大宋朝终结了五代十国,却又顾及这段时期武将频繁作乱的情况,因而选取重用文官集团,打压武将集团。然而过度的压制武将地位,防备地方武装,直接造成了军队战斗力的下降。因此在对契丹,女真,西夏,吐蕃等国的征战中,时常陷入不利地位,频繁割地赔偿。虽说出了许多杰出的文臣武将,也有充足的经济实力,可一遇到横推亚欧大陆的蒙元帝国,大宋自然也免不了走向覆灭的结局。

大明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之一了。历代朝廷都做到了“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历代皇帝都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可为什么就是这样一个硬气的王朝,在后期不是覆灭于世家大族或农民起义,而是被异族倾覆呢!

1.从外部环境讲,大明朝相比大宋朝有一个绝对的优势,即良好的外部环境。纵观大宋两朝,周边可谓是群狼环伺,契丹、女真,西夏、吐蕃等国亡它之心不死。而大明朝自建国起,不仅收复了所有汉地,重新建立了河套、辽东防线,更是恢复了对长城一线的控制。因此,大明一朝,两百多年国祚,外部威胁成了气候的少之又少,不过是中期的瓦刺和末期的鞑子罢了!

(农民起义,清军入关,大明败局已定)

而大明朝真正问题所在,应该是应了孟子这句话,

大明承平已久,后期国家渐渐出现腐败局面。当外部矛盾不足以转嫁国内矛盾时,明朝内部问题自然就愈发尖锐了,最终把这个庞大帝国拖向无尽深渊。因此与其说是被异族覆灭,不如说是王朝内部已经糜烂到了骨子里,四处的起义军、接踵而来的天灾人祸,虎视眈眈的满清,这些汇聚在一起的洪流,才把朱家这艘巨轮给倾覆了。

2.从内部环境讲,第一个是皇室问题。朱元璋立下祖训,规定天下为朱家之天下,当以国库供养朱家之人。要知道这可是近三百年的王朝啊!自明成祖朱棣削藩以来,政治上绝缘的王室后人怕是只能在繁衍朱氏子孙上下功夫了。而这样的结局可想而知,在古代婴儿成活率极低的情况下,至明末朱家后人竟达到上百万之巨。而每年国库要支出的赡养费可想而知,这方面的支出自然而然又被转嫁到农民身上。于是被逼无奈的他们只能揭竿而起了,闯王李自成振臂一呼,下杀朱令,天下群雄响应,朱氏王族就此凋零,已经倾覆。

第二个是土地兼并问题。明初实行分封制,许多皇子皇孙在地方上都有封地。特别是在明成祖朱棣削藩之后,为了安抚这些王族,更是赐予了大量土地。而在中国古代生产力极低的情况下,土地增长速度缓慢,而越来越多的朱氏后人又觊觎土地。地方官府因为顾及王族身份,也不敢多加干涉,因此土地兼并问题难以遏制,愈加严重。再加上皇族不用交税,而百姓没有土地却又要承担朝廷沉重的赋税,久而久之社会矛盾便被激化了,最终百姓食不果腹,揭竿而起;大明王族自食恶果,几尽倾覆。

第三个是党争问题。拖垮明末朝廷的又一个罪魁祸首是党争。前期东林党与阉党争的死去活来,后期东林党一家独大,更是造成皇权旁落,直接导致了朝政的糜烂。纵观历朝历代,最没有气节的亡国之城,明末重臣绝对榜上有名。比如在国内外局势日趋严重的时候,崇祯皇帝夙兴夜寐,尽力补救。

而他们这些大臣却只顾自身利益,乃至叛国另谋出路。在国库亏空的时候,皇帝放下姿态众筹军饷,最终却只凑得几万两银子,个个推脱没钱。而在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后,崇祯皇帝上吊于梅山之上,身边陪同殉国的竟然只有太监王崇恩一人,而这些文人士大夫为求自保竟然立马选取投降,不得不说是讽刺。

可结局呢?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人家闯王最瞧不起的就是这些贪官污吏,毫无气节的文人大臣。二话不说直接下令抄家。北京城内2000多名官员,竟搜刮出1亿多两白银和100多万两黄金,简直是可笑之极!

于崇祯皇帝而言,他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朝臣腐败到这个地步,实在是无以为继。

我是海浮人,你也在漂浮吗?欢迎关注。

宋朝对外软弱妥协和为什么妥协过的宋亡于了外族,决不妥协的明也灭亡了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标签:# 宋朝# 王朝# 契丹# 澶渊# 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