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宁百科知识网

冠宁百科知识网

唐朝荐官

原创编辑 -
唐朝荐官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唐朝荐官,以及唐代盛行的“投卷”“荐举”是怎么回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唐朝时期通过科举制成名的名人
  2. 从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有哪些
  3. 唐代盛行的“投卷”“荐举”是怎么回事

[One]、唐朝时期通过科举制成名的名人

〖One〗、狄仁杰明经科出身,在武则天时期,他两次入朝为相,政绩斐然。

〖Two〗、宰相张柬之以主谋迫使武则天退位而知名,不但登进士第,而且举贤良科,对策第一。

〖Three〗、宰相张说参加过武则天为笼络士人特举行的一次制科考试。武则天策问:随时之务何先?经国之图何取?帝皇之道何是?王霸之理何非?张说对策约:顷者三监乱常,有司即纠之以猛;于今四罪咸服,陛下宜济之以宽。当时正值武则天当政,任用酷吏维持统治,张说趁机进谏,希望武则天能够“济之以宽”,勇气可嘉,受到武则天的赞赏。

〖Four〗、宰相张九龄也是一代名相,他弱冠即登进士及第,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在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执送回京师时,张九龄曾主张按军法处对之处以极刑,玄宗没有同意。等到安禄山造反,唐玄宗流落四川,想起此事,感慨万千,非常后悔没有听从他的建议,但此时张九龄已经去世,玄宗特别遣使到曲江对其进行祭拜。

〖Five〗、此外,名相姚崇、宋景、裴度等也均是进士出身。

[Two]、从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有哪些

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制和征辟制。

1.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2.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

3.辟除是高级官员任用属吏的一种制度。汉代辟除官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三公府辟除,试用之后,由公府高第或由公卿荐两汉举与察举,可出补朝廷官或外长州郡,故公府掾属官位虽低,却易于显达。一种是州郡辟除,由州郡佐吏,因资历、功劳,或试用之后,以有才能被荐举或被察举,亦可升任朝廷官吏或任地方长吏。

隋唐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长治久安,推行科举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选拔人才,并为以后历朝所沿袭。

[Three]、唐代盛行的“投卷”“荐举”是怎么回事

〖One〗、唐代科举制度中的投卷、荐举是其有别于后代科举之处,这也是唐代实行科举的最大特点[8]。唐代科举允许“公荐”和“通榜”,即允许人们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应进士科的考生可以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长卷,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求得他们赏识,以提高自身知名度和及第机会。这就是应试考生的“投卷”。

〖Two〗、在开元朝之前,唐代的是较“以一场之善,登进科目”的。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韦陟担任礼部侍郎时,他认为过去“主司取与,皆以一场之善,登其科目,不尽其才。陟先责旧文,仍令举人自通所工诗笔,先试一日,知其所长,然后依常式考核,片善无遗,美声盈路。”韦陟认为,以往科举取士皆以考场中所答试卷优劣来决定录取;这样难以充分考察一个人的实际才学。于是他自作主张,令进士科举子弟将平日所写的代表性作品交来参阅,以便在考前对考生的实际水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韦陟开创的这一做法受到普遍称赞,被后来唐代的知贡举所沿用。

〖Three〗、参加科举的考生为了得到达官贵人的赏识,并由此向知贡举官推荐,便纷纷向他们呈送行卷。这些行卷一般皆为考生平日里最得意的诗文作品。例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便是其向前辈官员顾况的行卷作品。

〖Four〗、为了加深行卷对于达官显贵、文坛大师的印象,考生往往在过了一段时间再去拜谒、呈送新作。特别是在临近考试,更要向举主探听虚实,了解举主向主考官交代的情况。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诗细腻地描述考生焦虑不安的心情:“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巧入时无?”这首诗贴切地反映出考生行卷求卷的忐忑不安的心情。

〖Five〗、唐代有许多著名的人物是通过投卷、荐举等方式参与科举,进入仕途的。如诗人王维因得到岐王和睿宗九公主的推荐,在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以状元及第,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候喜因得到韩愈推荐而及第;杜牧在太和二年(公元828年)进士考试时也得到太学博士吴武陵向礼部侍郎、主考官崔郾的鼎力荐引。

〖Six〗、唐代的荐举还被灵活地应用到科举的制举过程中。除京官有荐举人才的责任外,地方府、都督府和州、郡的军政长官以及长吏、司马都有举荐的任务。朝廷派往各地方的特使,如安抚使、按察使、采访使都负有荐举制科人才的使命。通过地方官员的荐举行,中央朝廷得以选拔录用许多人才~

好了,关于唐朝荐官和唐代盛行的“投卷”“荐举”是怎么回事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标签:# 荐举# 科举# 唐代# 考生# 武则天

上一篇唐朝荔枝酒

下一篇唐朝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