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宁百科知识网

冠宁百科知识网

唐朝土楼

网络 -
唐朝土楼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唐朝土楼和福建南靖土楼的来历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唐朝土楼以及福建南靖土楼的来历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客家土楼有多少年的历史
  2. 世界文化遗产鲜明 为什么要建造土楼
  3. 福建南靖土楼的来历

[One]、客家土楼有多少年的历史

客家土楼,客家先民经漫长迁徙、艰苦创业、流动生活之后,世世代代传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才结出客家人世代聚族而居的大型生土建筑——客家土楼这个硕果。它外墙采用版筑夯土法建造,高大厚实,坚固无比,护佑客家人安居乐业,繁衍生息,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永定、南靖、华安、饶平、大埔等县。

顾名思义,客家土楼糅合了客家人和土楼两种元素,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就没有客家土楼。那么,只有揭开客家人群体,也就是客家民系的形成时间,以及厘清福建地区土楼之源头,才能最终明了客家土楼的历史年代。

所以,搞清楚如题客家土楼有多少年,本文从客家人的来历与历史谈起,逐层剥笋,考察客家土楼早期诞生及土壤,再结合具体土楼案例,溯本追源弄清其流脉,直至解决问题。

学界认为,客家人祖居中原的黄河流域,历史上“群雄争中土,黎庶走南疆”,战乱灾难之下出现五次大迁徙:即首次西晋时的五胡乱华,第二次唐末黄巢起义,第三次宋末金人、元人入侵,第四次明末清初满人入关,“移湖广填四川”,第五次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综合以上五次大迁徙,形成了学界关于客家渊源的两种说法:其一是中原汉族南迁发展演变说,其二是南迁汉人与南方土著融合发展说。更具体的研究认为,客家民系形成于五代宋初,初源东晋客家先祖南迁,唐末黄巢起义及五代时期再迁闽、赣二省汀、赣二洲所形成。

也有史料记载,公元10世纪中叶唐末,客家先民陆续迁入永定,在17世纪上半期的明末达到高峰。因此,客家民系早形成于唐末宋初历史大迁徙,是可信的。

2.客家土楼的成熟时间:16世纪下半叶的明末

夯土建房的源头早至殷商。《孟子》有“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句,讲商代大臣傅说被提拔于版筑夯土工作中。

殷商以下,秦汉长城也多为夯土打造,秦朝咸阳宫、西汉未央宫等宫殿,属于台榭式建筑,在阶梯形夯土台之上,逐层夯筑土墙,建起高大的木构房屋。城池更不用说,夯土城墙建得高大厚实,不易攻破,才能确保安全。而今天我们看到的土楼状貌,四周高高筑起,防御能力出众,宛似城池的具体而微者。

后来,隋代大兴城,唐代东西二都长安和洛阳,将夯土技艺在大兴宫、大明宫等皇宫上发展到了更高水平。而都城里平民里坊、官僚衙署,也采用夯土筑墙,全城从外到内,从城墙到房舍,敦厚粗犷,满目望去一片土黄。

在秦汉隋唐夯土建造逐渐成熟的同时,战火纷飞中北方士族开始向南方迁徙,西晋“五胡之乱”和唐末这两次大迁徙,不可避免地向南方,即今天赣、闽、粤等地带去成熟的版筑夯土技术,在迁徙中文化、技术的交流和碰撞下,逐渐为日后客家土楼的萌芽培植了温床。这就追溯到赣闽粤客家人最早的形成——公元10世纪唐末宋初。

明清时期,福建永定及周边的客家人,在历史沿袭、社会自然环境的作用下,融合当地传统,大量建成方或圆形土楼,逐渐发展定型,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客家土楼了。

现存资料明确记载的最早土楼是闽西南一德楼,从其楼匾上刻的年代,可知其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即公元1558年,距今已462年。此外,明嘉靖、万历、崇祯年间所造土楼甚多,明崇祯六年《海澄县志》载知府黄文豪《咏土楼》诗为证:“倚山兮为城,斩木兮为兵,接空楼阁兮跨层层,奋戈口兮若虎视而龙腾。”显见土楼在当时的繁盛。可以确定,今天所说的民居建筑巨无霸、且仍能居住的客家土楼成熟于16世纪下半叶明晚期。

3.客家土楼的变迁:历史风云中客家人熟练掌握土木技术的结晶

就近来可见的资料,结合客家土楼在明清的流行,发现土楼在诞生和成熟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大致有以下两种:

『1』约1000年前诞生之初,北方黄河流域作为政治文化的中心,影响辐射四面八方。从长城、城池和宫殿建造上,可见皇家和官方拥有成熟的夯土技术资源。成熟的版筑夯土技术四散传播,包括与南方赣闽粤的交融,最终体现在本地官方建筑和民居上。尤其当朝代更替,战乱纷起,人口迁徙,融合的速度更快。客家人建造民居与此不无关联。

『2』明代东南沿海受倭寇侵扰,夯土军事堡垒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保卫疆域同时,也为当地百姓提供临时避难场所。后来,防贼防匪防兽防水,对军事堡垒更宽泛的防卫需要产生了,于是土城、土堡遍及民间,遍地开花。该结果无论来自政府命令或者民间自觉效仿,都无关土楼存在并成熟的合理性。

整体来看,客家土楼的出现,并非单方面原因,它要有技术积淀来支撑,要客家人有意识去筹备规划,然后得着环境大势的助推,自然孕育成熟,破壳而出。

究其客家土楼变迁之种种因素:首在,要在历史大迁徙中形成客家民系;其次,经过一代一代客家人对民居的摸索积累,如从生土单屋到五凤楼,从五凤楼到方楼,最后到圆楼方告成熟;再次,明清之际的特殊形势,如倭寇侵边、迁界移民等;最后,土楼筑造技术从官方到民间、从军用城池土堡到民用民居的渗透借鉴。综合诸种,迁而演之,演而变之,才造成客家土楼日后蔚为大观。

4.最古老的客家土楼之一:馥馨楼

为更直观地理解客家土楼悠久的历史,现举永定的馥馨楼为例进行说明。

馥馨楼,位于永定湖雷镇下寨村,占地约1300㎡,高4层,墙身全部夯土筑成,楼四周挖4米宽护城壕,上有吊桥供通行,该设计显然汲取北方城池的建造经验,佐证其与中原的源承。

关于馥馨楼建造的历史年代,近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建于公元769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持该说的较普遍。只是一座生土建筑,在南方潮湿多雨环境中,风吹日晒,屹立不倒支撑千年,令人颇感诧异。

有研究发现,唐末五代以后,闽地出现具有强烈军事防御性质的堡、寨,其堡、寨的墙体多以夯土依山而筑。这些生土夯筑之物,自古至今大多被当地人称为的“寨”,基本已毁。

那么结合馥馨楼所在“下寨村”,笔者倾向于认为,馥馨楼是宋初“寨”毁后,于原址上重新夯建,它的始建年代其实就是另一种:元末明初1368年前后。

笔者之所以认为馥馨楼建于明初,还有一个证据,近来所知最早记载“土楼”的文献《重修虔台志》讲:“福建永安县贼邓惠铨、邓兴祖、谢大髻等,于嘉靖三十八年聚党四千人,占据大、小淘水陆要道,筑二土楼,凿池竖栅自固,且与龙岩贼廖选势成犄角……已复攻围土楼,禽贼首吴长富,斩一百一十九级,独邓兴祖据楼抗拒,攻之不克……”嘉靖三十八年是1559年,与前述最早且仍存土楼一德楼,仅晚1年。可见明代客家土楼不仅普遍,且建造牢固,防御功能与效果还挺不错。

在战乱匪患野兽横行的古代,土寨土堡以良好的军事防护功能,为人们所需要。从馥馨楼前身——宋初“寨”“堡”,可以推断客家土楼在这片土地上,有着深厚的孕育发展土壤,日后它能够发展壮大,绝非偶然。

当唐末宋初中原汉人南迁,形成新的客家民系,客家人与土寨土堡一相逢,顺理成章便催生客家土楼的萌芽。至此,时代不断前进,土木工艺尤其夯筑经验日益成熟完善,土楼一而再再而三地新变,终于在明清的客家人手里,从方楼逐渐开枝散叶,繁衍成椭圆、八角、圆形等不同形状风格的客家土楼。

所以,回到本题,客家土楼源于唐末宋初,成熟于明清之际,历史已千年。

[Two]、世界文化遗产鲜明 为什么要建造土楼

〖One〗、土楼是人们世代安居的载体,作为匠人勤劳智慧的结晶,本是一座可见可触的建筑。但徜徉在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熏陶中,又经长期传承发展,在建筑文化之外,衍生出诸如起居耕读、诗书传家、婚丧嫁娶的文化分支。

〖Two〗、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一在于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其二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建筑。它充满建筑艺术的历史见证,因此具有普遍价值,这恰是它适合展示,也是人们需要汲取的文化。

[Three]、福建南靖土楼的来历

福建南靖土楼起源于唐朝陈元光开漳时的兵营、城堡和山寨,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是闽南地区自唐以来“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福建土楼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经烧焙的土并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唐朝土楼和福建南靖土楼的来历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标签:# 客家# 夯土# 南靖# 客家人#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