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宁百科知识网

冠宁百科知识网

唐朝诸藩

侠名 -
唐朝诸藩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唐朝诸藩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关于唐朝的六大都护府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关于唐朝的六大都护府
  2. 后唐来由
  3. 明朝各部职责

[One]、关于唐朝的六大都护府

唐朝六大都护府包括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北朝鲜,西达中亚咸海,南面包括了现在的越南北部,北面则到蒙古高原的北部。唐朝周围的异族很多,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纥、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唐王朝建业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不仅改郡为州,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还逐步确立了府制。唐朝的府制,依其形式和地位,分为三种类型:府、都督府、都护府。都护府是唐朝在边疆民族地里设置的特别行政机构。分为大都护府和上都护府。大都护从二品,上都护正三品。都护的职责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凡对周边民族之“抚慰、征讨、叙功、罚过事宜,皆其所统。它的出现,是唐初边疆地区民族关系发展的客观需要。许多部落自武德起就主动内附。自太宗同年间起,唐朝先后平定了突厥、薛延陀等部,更多的边疆部族纷纷降附。唐王朝面临着如何处置众多归附民族的课题。由于数百年民族联系的不断加强,友好往来的不断增长以及唐初统治者民族偏见较少,唐太宗将治理内地的经验推广到周边,于少数民族地区列置州县,使各部首领管理本部。为管理这些州县,唐王朝又仿汉代西域都护府的建制在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从太宗至武后,建立了安东、东夷、安北、单于、安西、北庭、昆陵、蒙池、安南等九个都护府。到玄宗开元天宝时,只剩下安东、安北、单于、安西、北庭、安南都护府,这就是著名的六都护府。

[Two]、后唐来由

〖One〗、后唐之建立可追溯到唐朝末年庞勋之乱。庞勋之乱发生在唐懿宗咸通年间,唐政府命沙陀族的朱邪赤心领兵平乱,并赐名李国昌,编入唐朝宗籍,成为唐朝宗室。后来李国昌病故,其子李克用又协助唐室平定黄巢之乱和王行瑜之乱。李克用平乱有功,被封河东节度使,驻守太原,受封晋王。

〖Two〗、李克用追击黄巢时,曾被当时的宣武节度使朱温邀请入汴梁作客,因为某些不明原因(据朱温党羽的说法,李克用酒后侮辱朱温),朱温决意趁李克用酒醉杀害他,李克用突围而出才脱身,自此他与朱温誓不两立。朱温后来篡唐建立后梁,李克用作为唐朝宗室,仍用唐天祐年号,以唐朝北都(今天的山西太原)为基地,发誓兴复唐朝,事实上成为中国南北各地反梁势力的盟主。故晋王集团成为后梁北方最大的威胁。

〖Three〗、李克用死后,儿子李存勖继承晋王爵位,屡败梁军。唐天祐十二年【也就是后梁贞明元年(915年)】,梁在河北镇守的邺王杨师厚死,河北发生反梁兵变,李存勖乘机占据河北,晋与后梁在黄河争峙。李存勖在923年于魏州(今河北大名县)称帝,宣布继承唐朝皇统,史称后唐,改元同光。同年唐军直迫汴京灭了后梁,定都洛阳,李存勖即位,成为后唐庄宗。后唐不承认后梁为正统,在其五行德运的选取上选取恢复唐朝的“土”德。

〖Four〗、后唐庄宗定都洛阳后,力图恢复大唐的荣光。他见前蜀王氏无道,925年派郭崇韬攻入成都,不出七十日就灭了前蜀。至此,汉地诸藩国臣服,后唐庄宗成为长城以南整个汉地公认的唯一皇帝。当时南方诸藩国深感恐慌,认为中原很快就会派大军来削平南方的割据。

〖Five〗、但另一方面,后唐庄宗渐自大贪逸,宠信宦官、伶人,疏远旧将,内部矛盾激化。皇后刘氏和宦官与郭崇韬不和,向庄宗进谗言,结果郭崇韬被误杀,引来政局动荡和军人反叛。一个半月内,各地起兵反叛,后唐大乱。

〖Six〗、庄宗不得已,派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往河北讨伐反叛,在嗣源的女婿石敬瑭的策动下,河北军立嗣源为帝,反攻洛阳。庄宗被伶人郭从谦所杀,史称兴教门之变,以后,李嗣源即皇帝位,是为后唐明宗。

〖Seven〗、后唐明宗李嗣源即位后,也有相当治绩,朝政渐为安定。但军人安重诲专权,未能处理好与孟知祥、董璋的关系,两人发生内斗,孟知祥取胜,结果为后来后蜀脱离后唐独立埋下了祸根。

〖Eight〗、明宗晚年病倒在床时,秦王李从荣以为明宗已死,起兵谋求攻入皇宫,结果事败被杀。明宗了解到秦王被杀,震惊之下驾崩,大臣妃子拥立宋王李从厚,是为后唐闵帝。

[Three]、明朝各部职责

〖One〗、说起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或许很多人都会认为是朝廷的重要机构,各部尚书也是位高权重。实际上,六部真正被赋予重权是在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以后,而且有明一代,也是六部权力最重的一个时期。下面就具体来说一说明代的六部。

〖Two〗、六部自隋唐创建以后,一直是宰相机构的曹属。北宋元封改制后,门下、中书、尚书三省皆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房,掌六部事。元代中书省权重,六部为中书省之具体办事机构,六部官员一般由宰相推荐人选,皇帝批准任命。宰相对六部工作可直接监督,对不合格者给予处罚。

〖Three〗、明初承袭元制,六部属中书省,“权轻,多仰丞相意旨”,洪武十三年(1380)罢丞相,革中书省,“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权力地位大大提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Four〗、其一,提升六部品秩,尚书之品级由正三品提升为正二品,成为公孤等荣衔外品级比较高的实官,侍郎则由正四品升为正三品。建文时,还曾一度改六部为正一品衙门。形成“官必以尚书为尊”的局面,实前所未有。

〖Five〗、其二,六部机构设置大为完备。明代六部机构设置的特点主要有:

〖Six〗、1,吏、礼、兵、工四部,仍沿前代按工作性质各分为四司,而户部和刑部则按全国十三布政使分为十三个清吏司进行分区管理,反映了职权的扩展。并吸收金元六部“科”和“曹案”的分工体系,于司下设科,形成部、司、科三级系统,机构设置更为完善。

〖Seven〗、2,人员的品级和素质显著提高,如主事一职,洪武时期改为司官,与郎官并列。中期以后,主事以上官员均以进士选用,极精华之选。

〖Eight〗、3,各部创设司务厅,以司务为首领官,负责文书收登转发、催督办事程限、管理吏员杂役等日常事务。

〖Nine〗、?其三,六部职权大为扩展。废中书省后,六部奏事无须再通过宰相,连六部司官也可以直接向皇帝上疏。皇帝发布政令后,直接交由六部执行。在参与决策上,六部,尤其是吏部,在廷推、廷议等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皇帝如将政务下部议,则由该部直接向皇帝提出决策方案。在政务运行中,除重大事项需奏报皇帝批准外,日常事务可以自行处理。

〖Ten〗、由于明代六部分割了宰相很大一部分事权,因此各部在其管辖范围内权力都有了很大扩展。其中又以吏、兵、户、礼四部最为突出。

1〖One〗、六部中以掌管文官用人权的吏部地位比较高。吏部尚书地位之尊,在朝中首屈一指,享有“赞天子之治”的特殊地位。以至于有人说:“今吏部之职,拟古宰相。而其黜陟之柄,有宰相所不及者。”

1〖Two〗、明代吏部用人权之广泛,可谓空前绝后。对高级官员之选任,唐代五品以上由宰相提名,皇帝任命,称“制授”;宋代高级官员由中书门下(政事堂)“堂除”。明代内阁大学士、吏、兵二部尚书等重要职位的人选,虽然存在皇帝特简和廷推(大臣公议)两种途径,但前者往往被认为是违制的行为。其余九卿等高级官员,则例由廷推产生。

1〖Three〗、?在廷推中,基本原则是“九卿共之,吏部主之”,吏部是当仁不让的主导者。不难看出,对于高级官员的铨选,吏部起了最重要的作用。原属宰相的相当一部分高级官员铨选权为吏部所继承。

1〖Four〗、九卿以下官员和地方官,吏部通过部推(吏部内商议)和大选、急选等常规办法进行铨选。部推由明初保举法发展而来,主要适用于小九卿、布按二司及知府等,由吏部具名推荐,皇帝点用。大选、急选属常规铨选,吏部照章办事,皇帝一般不加以干涉。

1〖Five〗、吏部分为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司,每司下设若干科。四司中以文选、考功二司最重要。文选掌官员选任,考功负责官员黜陟之典,即考满、考察。

1〖Six〗、考满是官员任满一个期限后对其进行考绩。明代规定,四品以上京官,任满由皇帝决定升降去留。外官布政司四品以上,按察司、盐运司五品以上,任满由都察院考核,吏部复核并提出黜陟意见,最后由皇帝定夺。在京五品以下属官考满,先由各衙门正官写出评语,送都察院考核,吏部复核。

1〖Seven〗、?考察是定期对官员进行复查,分为京察和大计。京察中四品以上官员采取自陈方式。各衙门属官由正官考察,吏部审核确定黜陟。大计由布按二司考察其属官及所辖府州县正官,布按二司官由巡抚、巡按考察,最后呈送吏部定夺。凡在大计中受到处分者,规定永不叙用。

1〖Eight〗、明代吏部无论在官员选任上还是考核上,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正因如此,吏部成为中央最重要的衙门,吏部尚书成为百官之首,侍郎可与他部尚书均礼,吏部司官,尤其是文选司司官,亦为人所尊礼。

1〖Nine〗、与吏部负责文官选任相对,兵部负责武职选授。明代以前各朝,兵部属尚书省或中书省,不掌握军政实权。明初,兵部权力受中书省和大都督府的制约。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以后,大都督府一分为五,兵部权力崛起。

20、又,明代无枢密院之设,兵部的权力更为突出。除掌武职选授、后勤、驿站等事外,还负责军队训练、调遣、战事谋划,甚至可以直接统帅军队。兵部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司中,武选掌除授,职方掌军政,尤其重要。

2〖One〗、和吏部文选司一样,兵部武选司职责最重,“掌卫所士官选授、升调、袭替、功赏之事。”凡五军都督府掌印、佥书等官缺,由兵部会奏推举,奏请简用。地方各都司掌印、佥书等官有缺,亦由兵部拟奏简用。

2〖Two〗、?职方司“掌舆图、军制、城隍、镇戍、简练、征讨之事。”明代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衡,都督府掌军籍,兵部掌制令。“合之则呼吸相通,分之则犬牙相制。”明代为防止军权旁落,凡重大军事决策、发布军令、任命将帅,都由兵部题奏后,请旨而行。

2〖Three〗、兵部的权力除了掌握军令外,另一重要的方面是作为文臣直接控制军队。明代采取以文制武的军事领导体制,地方镇守或命将出征,武臣为总兵官之外,每派文臣提督军务。兵部官员以文臣身份外出提督军务的情况十分普遍,从永乐朝开始一直到明末,皆为常制。

2〖Four〗、明初设六部时,号称“吏部体最尊,户部权最重。”户部掌国家财政,辖十三清吏司,各司下属四科:民科、度支科、金科、仓科。职能有管理天下人口、田土,征收赋税,供给禄饷,管理库藏、仓场等项。

2〖Five〗、明代户部不像宋代那样财权三司分立,户部仅得其一,而是享有独立完整的财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明代户部的权力是前所未有的。不过,古代封建社会,财政管理制度较为落后,而且受专制皇权的侵蚀也较为严重。皇帝以天下财货为私有,任意挥霍,这也是明代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2〖Six〗、事实上,户部的权力并没有起初设立时所说的那样“权最重”。户部的日常工作,只是忙于琐碎的田土税粮统计和仓储管理,不能做出宏观的财政决策,更谈不上实施有效的措施改善国家财政,推动经济发展。

2〖Seven〗、此外,户部尚书在管理日常财政事务时,受到皇帝的制约较多,他们往往无法独立行事。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户部与吏部、兵部无法相比。?

2〖Eight〗、明代礼部职责范围也很广泛,《明史·职官志》记载:“周宗伯之职虽掌邦礼,而司徒掌邦教,所谓礼者,仅鬼神祠祀而已。至合典乐典教,内而宗藩,外而诸藩,上至天官,下逮医师、膳夫之属,靡不兼综,则自明始。”

2〖Nine〗、礼部设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司,以仪制为最重。礼部地位之重要是由于意识形态的需要,中国古代君主崇尚以礼治国。礼部尚书自成化、弘治以后,往往以翰林儒臣担任,而且一般都是皇帝的老师。正是因为礼部尚书与皇帝的特殊关系,所以有明一代,礼部尚书得公孤衔者比较多。也可以说,礼部尚书之尊,实际上就个名义,而非实权。

30、刑部“掌天下刑名及徒隶、勾复、关禁之政令。”明代六部之中,刑部职权受干扰最大,权力相对较小。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称“三法司”,具体分工为“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重大案件要由三法司或九卿会审,而在比较高的司法审判——朝审中,执笔的却是吏部尚书。

3〖One〗、此外,宦官、锦衣卫也侵蚀了一部分司法权。刑部的主要职责是受理地方上诉案件,审核地方大案,审理中央百官案件。民间狱讼非通政司转达,刑部不得受理。

3〖Two〗、工部在六部中地位最低,且有的尚书、侍郎是以工匠出身,所以被清流所薄。工部下设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司。营缮司掌经营兴作之事,虞衡司掌山泽财捕、陶冶之事,都水司掌川泽、桥道、舟车、织造等事,屯田掌屯种、薪炭、夫役、陵寝等事。

3〖Three〗、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明代六部是历代中地位比较高的,与前代相比自不待言,与其后的清代相比亦复如此。尽管明代中期以后,内阁实际上成为比较高中枢机构,但六部的地位仍然举足轻重,甚至一度与内阁产生权力之争。以后关于阁部之争,再作具体说明。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吏部# 兵部# 明代# 尚书# 唐朝

上一篇唐朝诗八句

下一篇唐朝说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