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唐朝祭拜仪式,以及三月三拜什么日子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One]、三月三拜什么日子
〖One〗、三月三是指轩辕黄帝的诞辰。轩辕黄帝诞辰在农历三月初三,出生、创业、建都在有熊(今新郑),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被尊为“中华始祖”。
〖Two〗、民间自古就有“三月三,拜轩辕”的说法,自春秋战国以来,炎黄子孙祭拜先祖黄帝的仪式逐渐兴盛,唐代以后渐成规制,延续千年。
[Two]、新郑祭祖大典意义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自春秋战国以来华夏炎黄子孙于农历“三月三”在黄帝故里轩辕之丘(今河南省新郑)祭拜先祖黄帝的仪式。唐代后升格为官方祭典。自2006年(农历丙戌年)开始,升格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2008年国务院确定新郑黄帝拜祖祭典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大典现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郑州市人民政府、新郑市人民政府等单位承办。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中国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曾出席往届大典。在“首届全球根亲(客家)文化盛事颁奖大典”被评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前十根亲文化盛事”。
[Three]、清明国祭的历史
〖One〗、清明节又叫做踏青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纷纷祭祀自己的祖先。我国的清明节大约起源于周朝,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将每年定4月5日为法定的假期,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Two〗、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Three〗、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Four〗、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Five〗、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Six〗、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
〖Seven〗、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之一。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Eight〗、荡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唐朝祭拜仪式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三月三拜什么日子、唐朝祭拜仪式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