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宁百科知识网

冠宁百科知识网

唐朝的桃符

本站原创 -
唐朝的桃符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唐朝的桃符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唐朝的桃符以及桃符演变春联的过程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春联的时代变化
  2. 对联的历史简短介绍
  3. 桃符演变春联的过程

[One]、春联的时代变化

〖One〗、春联最早是由避邪的桃符演变而来的。早从周代开始,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后来桃符又渐渐简化,以方形红纸画个桃形,再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代替。到唐朝以后,又在红纸上写些吉祥话,再修饰对仗,慢慢就形成今天的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Two〗、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在宋代时,春联还是称为桃符,桃符真正称为春联,是在明代。经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倡导,贴春联成为过年必不可少的民俗。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Two]、对联的历史简短介绍

〖One〗、对联历史时间跨度从先秦、两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到现在。

〖Two〗、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

〖Three〗、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Four〗、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观其形式与内容,与中国早期基督徒有关联。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Five〗、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Six〗、春联的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Seven〗、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Eight〗、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Three]、桃符演变春联的过程

〖One〗、桃符演变为春联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Two〗、首先,桃符起初是古代农民在祈求丰收时贴在家门口的桃木牌符,上面写有吉祥话语。

〖Three〗、这些话语渐渐演变为对联形式,成为桃符对联。

〖Four〗、其次,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开始在农历新年时在家门口贴红色的春联,祈求一年好运,这时桃符对联渐渐被春联取代。

〖Five〗、最后,进入现代社会,春联成为了一种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和表现形式,在各种场合都能看到春联的出现,而桃符对联则逐渐被淡忘。

〖Six〗、总之,桃符对联是春联的前身,两者之间存在着渐进的演变过程。

关于本次唐朝的桃符和桃符演变春联的过程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标签:# 桃符# 春联# 对联# 句式# 演变

上一篇唐朝的株洲

下一篇唐朝的格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