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宋朝专制王朝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北宋时期管理制度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One]、北宋的行政制度作用
〖One〗、制度腐败、亦或是官员腐败都是一个国家或者王朝最忌讳也是最可怕的事情,因而为了尽最大程度地解决这样的问题就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制度或者程序来治理,那就是监督制度。
〖Two〗、当然,监督制度也是从古代演变过来的,监督制度在古代多命名为行政监察制度,每一个王朝都会根据自己王朝的特点进行选取性的设置,宋朝自然也不例外。宋朝在历史上所拥有"积贫""积弱"的名声可不是历史学界随便下的结论的。
〖Three〗、还是因为宋朝重文轻武的国家政策,造成了许多冗官,也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财政负担,其中自然也就产生了很多中饱私囊的贪官,这些贪官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统治,所以行政监察制度绝对是必不可少的,那宋朝行政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又有什么作用?
〖Four〗、[One]、行政监察制度拥有符合王朝需要的原则
〖Five〗、行政监察制度的设立必然要遵循统治者和政府选取的原则来进行构建,而原则是每个王朝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所选取的不同的方向,所以宋朝的行政监察制度必然拥有符合王朝需要的原则支持。
〖Six〗、首先,宋朝行政监察制度构建的第一条原则就是"事为之防,曲为之制",这个原则的意思就是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作出一定的规范,必要的问题向皇帝请示后做出一定的预防措施。
〖Seven〗、两宋时期是历史上很特殊的一个时间段,在此之前,中原王朝先是经历了繁荣的大唐风光,后来又因为大唐对于地方长官的权力过于放任,藩镇林立,割据混战,强大的唐朝也因此逐渐消亡。
〖Eight〗、历史上最动乱的五代十国时期也就出现了,王朝如此之多,每一个王朝的制度又有些许的不一样,这对于后来宋朝的统治是一项非常严峻的挑战。
〖Nine〗、所以,这个原则就是基于要解决或者消除从隋唐至大唐起来的各种社会弊端造成的社会乱象,同时还要预测在宋朝统治过程中任何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而来稳固宋朝的统治秩序。
〖Ten〗、其次,宋朝是建立在隋唐至五代乱象后的,这就造成了宋朝的统治者对于地方权力的多少非常敏感,所以也就造成了行政监察制度中一个很明显的原则,那就是强干弱枝,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权力制衡。
1〖One〗、宋朝前面的隋唐王朝就是因为对于地方权力的控制较弱,让地方权力长官钻了空子,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范围,进而造成了地方权力过大,危害了中央的统治的现象,以至于后来的大唐王朝就此灭亡,所以宋朝的统治者在国家治理方面吸取了这一教训。
1〖Two〗、不管是在"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将的权力,还是在行政监察制度的构建上都表达的很明显,虽然是相对来说权力比较大的行政监察官员,但也仍然受到中央的监督,权力并不会过于扩大,也不会让监察官员有机会扩大的权力范围,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健康发展。
1〖Three〗、宋朝行政监察制度的两个原则,是宋朝想要将自己的统治发扬光大的重要体现。宋朝是一个从乱象中重生的王朝,深切的体验了前朝的教训,所以在构建行政监察制度之初,就先做好了最具有领导方向的原则构建,这是宋朝行政监察制度的第一个内容。
1〖Four〗、[Two]、行政监察制度拥有完备全面的机构设置
1〖Five〗、行政监察制度的构建已经有了确定的构建原则,就意味着已经有了一个光亮的地方去追寻,而这追寻的人选就是宋朝行政监察制度的机构设置,机构设置是否全面,是否完全符合原则的需要,都决定了这原则是否是纸上谈兵的。
1〖Six〗、所以宋朝在确定了原则之后,非常快速地确定了完备全面的机构设置以及官员职权的确定,这同样也是宋朝行政监察制度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
1〖Seven〗、宋朝的行政监察制度不仅仅是监督地方,还有监督中央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再加上,宋朝的行政监察制度为了杜绝前朝个人权力过大的现象,对机构设置做了最细致的划分,对官员权利的赋予做了在职权范围的最小化处理,即让每一个官员都有权利,但仅凭这权利又不会威胁国家的统治。
1〖Eight〗、首先,在中央权力中,台谏和封驳机构为主体,还设置了鼓院和检院作为他们的补充,如此一下,中央部分从皇帝到宰相到各个上朝的官员都有了相对监察机构,官员的行为就得到了监督,这与前朝相比起来,有了很大的进步。
1〖Nine〗、不仅是官员自身,对于皇帝也有所监督,虽然监督权力较小,甚至是可有可无,但它们的存在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帝和官员的行为,会使皇帝和官员在行动之前多加思考,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减少官员失误。
20、其次,在地方权力中,宋朝因为前朝的覆灭对于地方权力非常忌惮,所以在最大可能上削弱了地方检察机构的权力,将权力分成好几份,以监司为主,走马、通判为主。
2〖One〗、除了本身的监察权力,为了减少地方地方权力过大的情况,监察机构还分割了地方政府的一部分权力,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国家的统治,监察的公正清明。
2〖Two〗、宋朝的统治者吸取了前朝因为地方权力过大而覆灭的教训,对于地方权力很是忌惮,首先就先将地方监察机构设置,进而分割了地方权力,然后再对监察机构的官员权利进行细致的分割,每个部分都只有一小部分权力。
2〖Three〗、官员的权利在非常细致的同时也非常弱小和脆弱,完全不能对中央的统治造成威胁,再加上对于中央的监督,宋朝的行政监察制度的机构设置和官员权利划分就有了比前朝完备全面的系统体系,这也是宋朝行政监察制度的第二个重要的组成内容。
2〖Four〗、[Three]、监督官员行为,培养正直有责任的官员
2〖Five〗、宋朝的行政监察制度设置以后,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于官员行为的影响,不管是做没做过危害国家安全的事情,官员在知道监察制度设立以后,各种行为都会有所收敛,清明廉洁的官员会更加清明廉洁,有不良行为的官员也可以收敛自己。
2〖Six〗、所以我认为宋朝行政监察制度完全设置好以后,能够最大程度地监督到官员的各种行为,对于腐败现象有所打击,同时还可以奖励清官,引导官员群体的发展,进而培养正直有责任的国家官员。
2〖Seven〗、首先,行政监察制度完全确定以后,加强了宋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进而对于奸邪小人的出现也有所预防,同时,对于朝纲也有所整顿,朝廷体系有所改进,体系中的官员也就自然跟随着体系有所变化。
2〖Eight〗、这一系列的变化就在阻断着奸邪小人的出现,而监察机构也可以随时发现奸邪小人的苗头,及时进行治理,从而达到减少奸邪小人出现的次数,减少了这种消极的影响,整个朝堂之上也可以更多是以清明的积极景象为主。
2〖Nine〗、其次,监察制度设立的最主要功能就是监察官员是否有贪污腐败的行为,尤其是各种因为权力过大而吸引来的各种走后门、找靠山的行为,这样的行为长此以往下去就会让腐败现象持续发展,阻碍国家的进步和发展,进而危害到国家的统治。
30、所以监察制度设立以后,腐败现象是最主要的监督行为,而完备的监察机构也可以让很多官员没有办法进行贪腐,进而就打消了贪腐的念头,间接地规范了自己行为,官员队伍的素质也会有所提高。
3〖One〗、最后,监察制度的设立还可以让一些冗官,也就是在其位,却不谋其政的官员有所忌惮,减少渎职行为,对国家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Two〗、对于收敛的官员,监察制度自然对其有所宽容,但对于一些屡教不改的冗官,监察制度的设立就可以让统治者裁撤一批官员,从而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3〖Three〗、宋朝的行政监察制度的设立,加强了国家的统治,减少了奸邪小人的出现,减轻了腐败现象,裁撤了大量冗官,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进而规范了官员的行为,有利于培养正直负责任的官员。
3〖Four〗、宋朝是一个特殊的王朝,在经历隋唐至五代的乱象之后,对于地方权力的治理更加严格,行政监察制度构建的两个原则"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强干弱枝,权力制衡"也是从这个教训中获得。
3〖Five〗、同时宋朝还拥有其他朝代都不能相比的最完备的行政监察机构和最完善的官员职权划分,有利于减少奸邪小人的出现,减少官员贪腐行为,官僚群体的行为有所收敛,还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为国家挽留了宝贵的财政资源,间接地培养了正直、有责任的官员。
[Two]、宋朝管理制度
〖One〗、宋代的中央政府,还是从相权谈起,其与唐相比,并没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的不同,迫于外面一切形势的变化,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而已。
〖Two〗、宋代的相权,比唐代要低得多。宋代也有三省,但实际上只有中书省在皇宫里,门下、尚书两省都移到皇宫外面,所以也只有中书省单独拟旨,称政事堂。又和枢密院同称两府——东府和西府。
〖Three〗、枢密院是管军事的,中书则为丞相,权力、地位相对来说比较独立。门下、尚书两省不再提前参与政府的比较高命令的制订。其中,中书和枢密相对独立,也就是宰相不再管军事了。
〖Four〗、宋代财政,掌握在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三司中,度支就是管收支的。
〖Five〗、这三个部门独立出来,合作掌握全国的财政管理。所以王安石在神宗朝变法时,想要推行新政,第一措施,就是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把户部、盐铁、度支三个部门,重新组织起来,统一到一个新部门(即制置三司条例司)里。
〖Six〗、实施这一措施的目的,王安石是想把财政大权重新掌握到宰相手里。司马光对此极力反对,他说,财政还是由三司管,三司失职,这是人的问题,可以换人,但不应该划归中书省及枢密院管他们。
〖Seven〗、王安石的意思,是想把财政大权转属于宰相,想重新理顺三司权限,要把当时所谓中书治民、枢密主兵、三司理财的军民财政之职权三分重新集权。而司马光则主张一切应按旧制度来执行,出问题是也人的问题,不行就换人,而不是去修改制度。
〖Eight〗、一直以来政府的官员任免权限是在宰相职权之内。到了宋代却又另设一个考课院,后来改名审官院。
〖Nine〗、又把审官院分东西两院,东院主文选,西院主武选。又别置三班院,来具体执行人事权,就是把宰相的人事权力也剥夺了。
〖Ten〗、宋代军事、财政、用人三权都有了相互的制约,都分割开了,这显见是相权进一步降低。相权降低的反面,就是君权的提升。
1〖One〗、从历朝的朝堂的礼仪来讲,唐代群臣朝见,宰相是有座位的,并赐茶。古所谓“三公坐而论道”。但是到了宋代,宰相上朝,也和其他官员一样站著不坐了。
1〖Two〗、其次,皇帝诏书,这是政府比较高命令,在唐代由宰相中书省拟定,这种拟稿方式叫做“熟拟”,亦称熟状拟定。熟状拟定是详拟定稿的意思。
1〖Three〗、中书省熟拟送呈皇帝,皇帝只简单在文件的最后批几句,盖上皇帝御印就表示同意,此谓之“印画”。经此手续后,便可正式下发执行了。
1〖Four〗、这样的程序,其实是宰相出旨,只求皇帝表示同意就可以了。到了宋初,宰相遇到政府定旨出命,先写一个札子,就是一种意见的要点,对于某事提出几项意见,拟成几条办法,送由皇帝决定,所谓“面取进止”。然后宰相再照皇帝意见正式拟旨。这与唐代宰相的“熟拟”相差就很大了。
1〖Five〗、宋代的比较高政令的最后决定权在皇帝,而不在宰相,宰相不过是奉命行事,所以君权重,相权就轻了。
1〖Six〗、再次,政府的一切重要命令,向来也并不需要皇帝每次都以正式诏敕的方式下发。在唐代,政事堂号令四方,其所下达的公文称“堂帖”,宋初还有这样的制度,当时堂帖比敕命还要重要。
1〖Seven〗、但后来的情况是,如果有了皇帝的诏书,中书省就不能再下堂帖了,于是改用札子指挥。其实札子还是起到了像堂帖一样的作用。后来有一个地方官,不服中书处分,把原札封奏,太宗大怒,命令都要以皇帝的诏书为准,即使要用札子,也要报皇帝同意后才能下发。这样,宋代一切政令之决定权便全归了皇帝。
1〖Eight〗、这一制度,到神宗时,还是废了,仍可以用札子。
1〖Nine〗、当时相权虽然低了,但也不全是帝王专制与独裁。而且赵宋王室家训相传,要尽量优待士人,不许杀文人与士大夫。而北宋的皇帝,也比较温和,并无暴虐,也无专权。宋代制度的缺点,在散,在弱,不在专与暴。
20、可见宋代的相权,还是有它传统客观的地位。我们此刻只根据历史来说宋不如唐,所谓宋代宰相权利小,一切还是制度问题。并不是只有皇帝专制,更不是没有制度。
2〖One〗、原来在汉代,监察权由副宰相御史大夫来行使。当时御史大夫的监察范围,外面包括中央地方内外百官,里面也包括王室和宫廷,全属御史大夫监察权力范围。
2〖Two〗、御史中丞是一个副御史大夫,这是专门监察王室和宫廷的,也可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御史丞,则监察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他的职责范围之内。那时宫廷和朝廷,既是一体受宰相的管控,自然监察权也延伸到了宫廷。后来御史退出皇宫,单独成为御史台,其职权便只限于监察政府,而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了。但政府官职中,还是由监察皇帝的设置,这叫做谏官。
2〖Three〗、皇帝用宰相,宰相用谏官,谏官的职责是专门谏诤皇帝的过失。这和御史大夫不同。御史大夫是监察政府百官的,谏官不监察政府,他只监察皇帝。这一制度,到宋代又变了。谏官在唐代本隶属于门下省,而宋代则将其独立,不设部门负责人,台官、谏官都需要由皇帝亲自任命。本来谏官的设立,在于谏诤天子,并不是用来对宰相进行监督的。现在谏官脱离了门下省,独立了,而且没有部门负责人,也不隶属于宰相,又是由皇帝所亲任,于是谏官遂转成了并不是为了谏诤天子,反来来监督宰相了。
2〖Four〗、于是形成谏官与政府对立的形势。他们尽爱发表反对政府的言论,只要是谏官,人人可以单独发表意见。台官监察的对象是政府,谏官诤议的对象还是政府,而把皇帝放在一旁,变成没人管了。做宰相的既要对付皇帝,又要对付台谏,越来越难做了,所以,有宋一朝,频繁换宰相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
2〖Five〗、直到后来徽宗年间,谏官锋芒太露了,闹得也太大了,太无聊了,社会上和政府中的人,都讨厌谏官,不加重视,不予理会,于是谏官失势。然而,这时蔡京这样的权相奸臣又从此出现了。所以,制度的好坏,需要辩证的去看。
2〖Six〗、宋代制度,一面是相权衰落,另一面则是中央集权。
2〖Seven〗、宋代地方政府分三级。比较高一级称路,相当于唐代的道。中一级是府、州、军、监,相当于唐代的州、府。最低一级仍是县。
2〖Eight〗、最先分十五路,后来分成二十多路。自五代以来,地方行政长官全是军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把各将官的兵权削了,武臣不再带兵,自然也不准再管地方民政。这些勋臣武官,也在长期混乱中厌倦了,觉悟了,不再争持。
2〖Nine〗、他们仅拥一官号,中央替他们在京都提供了大的宅第,丰厚的俸禄,叫他们安住下来。比如你是河南的省长,中央还是保留你河南省长的名衔,但请你在中央住着。河南省的事,另外派人去,派去的则是一位文臣。这就叫知某州事,知某府事。
30、这些知州知府,本来另有官衔,都是中央官,带著一个知某州某府事的临时差遣。他的本职还是一名中央官,而暂去管某州某府的事。但直到清代,知县知府才变成正式官名。
3〖One〗、如果正式定义来讲,则宋代根本没有地方官,只暂时派中央官员来兼管地方事。这些官,在宋代又称监司官,每一路共有四个监司官,分权成为帅、漕、宪、仓。
3〖Two〗、“帅”是安抚使,掌一路兵工民事,领军旅禁令,赏罚肃清。“漕”是转运使,掌财赋,领登耗上供,经费储积。“宪”是提刑按察使,掌司法,领狱讼曲直,囚徒详复。“仓”是提举常平使,掌救恤,领常平义仓,水利敛散。
3〖Three〗、这四个就等于都不是地方长官,而是中央派到地方来临时指挥地方的。在唐代的州县,只要面对一个上司,即观察使,而宋代则要面对四个上司,即帅、漕、宪、仓,那可想地方官有多难做了。
3〖Four〗、这四司中,以漕使,即转运使为最重要。地方财政,都在他手,他需要把地方全部财富转运到中央去。在唐代,地方收入,一部分解到中央,另一部分保留在地方。宋代则全部解到中央,地方根本没有存储。平常就很艰苦,临时地方有事,更是不可想象。
3〖Five〗、所谓宋代的中央集权,是军权集中、财权集中,而地方则日趋贫弱,所以金兵内侵,只是首都(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唐代安史之乱,叛军人军力并不比金人弱,唐两京都失守了,可是州郡财富很多,每一城池,都存有几年的粮草,军装武器都有储备,所以到处可以各自为战,还是有办法的。
3〖Six〗、宋代则把财富、兵力都集中到中央,不留一点在地方上,所以中央一失败,全国就马上土崩瓦解,再也没办法了。
[Three]、北宋时期管理制度
〖One〗、宋代的中央政府,还是从相权谈起,其与唐相比,并没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的不同,迫于外面一切形势的变化,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而已。
〖Two〗、宋代的相权,比唐代要低得多。宋代也有三省,但实际上只有中书省在皇宫里,门下、尚书两省都移到皇宫外面,所以也只有中书省单独拟旨,称政事堂。又和枢密院同称两府——东府和西府。
〖Three〗、枢密院是管军事的,中书则为丞相,权力、地位相对来说比较独立。门下、尚书两省不再提前参与政府的比较高命令的制订。其中,中书和枢密相对独立,也就是宰相不再管军事了。
〖Four〗、宋代财政,掌握在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三司中,度支就是管收支的。
〖Five〗、这三个部门独立出来,合作掌握全国的财政管理。所以王安石在神宗朝变法时,想要推行新政,第一措施,就是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把户部、盐铁、度支三个部门,重新组织起来,统一到一个新部门(即制置三司条例司)里。
〖Six〗、实施这一措施的目的,王安石是想把财政大权重新掌握到宰相手里。司马光对此极力反对,他说,财政还是由三司管,三司失职,这是人的问题,可以换人,但不应该划归中书省及枢密院管他们。
〖Seven〗、王安石的意思,是想把财政大权转属于宰相,想重新理顺三司权限,要把当时所谓中书治民、枢密主兵、三司理财的军民财政之职权三分重新集权。而司马光则主张一切应按旧制度来执行,出问题是也人的问题,不行就换人,而不是去修改制度。
〖Eight〗、一直以来政府的官员任免权限是在宰相职权之内。到了宋代却又另设一个考课院,后来改名审官院。
〖Nine〗、又把审官院分东西两院,东院主文选,西院主武选。又别置三班院,来具体执行人事权,就是把宰相的人事权力也剥夺了。
〖Ten〗、宋代军事、财政、用人三权都有了相互的制约,都分割开了,这显见是相权进一步降低。相权降低的反面,就是君权的提升。从历朝的朝堂的礼仪来讲,唐代群臣朝见,宰相是有座位的,并赐茶。古所谓“三公坐而论道”。但是到了宋代,宰相上朝,也和其他官员一样站著不坐了。
1〖One〗、其次,皇帝诏书,这是政府比较高命令,在唐代由宰相中书省拟定,这种拟稿方式叫做“熟拟”,亦称熟状拟定。熟状拟定是详拟定稿的意思。
1〖Two〗、中书省熟拟送呈皇帝,皇帝只简单在文件的最后批几句,盖上皇帝御印就表示同意,此谓之“印画”。经此手续后,便可正式下发执行了。
1〖Three〗、这样的程序,其实是宰相出旨,只求皇帝表示同意就可以了。到了宋初,宰相遇到政府定旨出命,先写一个札子,就是一种意见的要点,对于某事提出几项意见,拟成几条办法,送由皇帝决定,所谓“面取进止”。然后宰相再照皇帝意见正式拟旨。这与唐代宰相的“熟拟”相差就很大了。
1〖Four〗、宋代的比较高政令的最后决定权在皇帝,而不在宰相,宰相不过是奉命行事,所以君权重,相权就轻了。
1〖Five〗、再次,政府的一切重要命令,向来也并不需要皇帝每次都以正式诏敕的方式下发。在唐代,政事堂号令四方,其所下达的公文称“堂帖”,宋初还有这样的制度,当时堂帖比敕命还要重要。
1〖Six〗、但后来的情况是,如果有了皇帝的诏书,中书省就不能再下堂帖了,于是改用札子指挥。其实札子还是起到了像堂帖一样的作用。后来有一个地方官,不服中书处分,把原札封奏,太宗大怒,命令都要以皇帝的诏书为准,即使要用札子,也要报皇帝同意后才能下发。这样,宋代一切政令之决定权便全归了皇帝。
1〖Seven〗、这一制度,到神宗时,还是废了,仍可以用札子。
1〖Eight〗、当时相权虽然低了,但也不全是帝王专制与独裁。而且赵宋王室家训相传,要尽量优待士人,不许杀文人与士大夫。而北宋的皇帝,也比较温和,并无暴虐,也无专权。宋代制度的缺点,在散,在弱,不在专与暴。
1〖Nine〗、可见宋代的相权,还是有它传统客观的地位。我们此刻只根据历史来说宋不如唐,所谓宋代宰相权利小,一切还是制度问题。并不是只有皇帝专制,更不是没有制度。
20、原来在汉代,监察权由副宰相御史大夫来行使。当时御史大夫的监察范围,外面包括中央地方内外百官,里面也包括王室和宫廷,全属御史大夫监察权力范围。
2〖One〗、御史中丞是一个副御史大夫,这是专门监察王室和宫廷的,也可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御史丞,则监察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他的职责范围之内。那时宫廷和朝廷,既是一体受宰相的管控,自然监察权也延伸到了宫廷。后来御史退出皇宫,单独成为御史台,其职权便只限于监察政府,而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了。但政府官职中,还是由监察皇帝的设置,这叫做谏官。
2〖Two〗、皇帝用宰相,宰相用谏官,谏官的职责是专门谏诤皇帝的过失。这和御史大夫不同。御史大夫是监察政府百官的,谏官不监察政府,他只监察皇帝。这一制度,到宋代又变了。谏官在唐代本隶属于门下省,而宋代则将其独立,不设部门负责人,台官、谏官都需要由皇帝亲自任命。本来谏官的设立,在于谏诤天子,并不是用来对宰相进行监督的。现在谏官脱离了门下省,独立了,而且没有部门负责人,也不隶属于宰相,又是由皇帝所亲任,于是谏官遂转成了并不是为了谏诤天子,反来来监督宰相了。
2〖Three〗、于是形成谏官与政府对立的形势。他们尽爱发表反对政府的言论,只要是谏官,人人可以单独发表意见。台官监察的对象是政府,谏官诤议的对象还是政府,而把皇帝放在一旁,变成没人管了。做宰相的既要对付皇帝,又要对付台谏,越来越难做了,所以,有宋一朝,频繁换宰相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
2〖Four〗、直到后来徽宗年间,谏官锋芒太露了,闹得也太大了,太无聊了,社会上和政府中的人,都讨厌谏官,不加重视,不予理会,于是谏官失势。然而,这时蔡京这样的权相奸臣又从此出现了。所以,制度的好坏,需要辩证的去看。
2〖Five〗、宋代制度,一面是相权衰落,另一面则是中央集权。
2〖Six〗、宋代地方政府分三级。比较高一级称路,相当于唐代的道。中一级是府、州、军、监,相当于唐代的州、府。最低一级仍是县。
2〖Seven〗、最先分十五路,后来分成二十多路。自五代以来,地方行政长官全是军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把各将官的兵权削了,武臣不再带兵,自然也不准再管地方民政。这些勋臣武官,也在长期混乱中厌倦了,觉悟了,不再争持。
2〖Eight〗、他们仅拥一官号,中央替他们在京都提供了大的宅第,丰厚的俸禄,叫他们安住下来。比如你是河南的省长,中央还是保留你河南省长的名衔,但请你在中央住着。河南省的事,另外派人去,派去的则是一位文臣。这就叫知某州事,知某府事。
2〖Nine〗、这些知州知府,本来另有官衔,都是中央官,带著一个知某州某府事的临时差遣。他的本职还是一名中央官,而暂去管某州某府的事。但直到清代,知县知府才变成正式官名。
30、如果正式定义来讲,则宋代根本没有地方官,只暂时派中央官员来兼管地方事。这些官,在宋代又称监司官,每一路共有四个监司官,分权成为帅、漕、宪、仓。
3〖One〗、“帅”是安抚使,掌一路兵工民事,领军旅禁令,赏罚肃清。“漕”是转运使,掌财赋,领登耗上供,经费储积。“宪”是提刑按察使,掌司法,领狱讼曲直,囚徒详复。“仓”是提举常平使,掌救恤,领常平义仓,水利敛散。
3〖Two〗、这四个就等于都不是地方长官,而是中央派到地方来临时指挥地方的。在唐代的州县,只要面对一个上司,即观察使,而宋代则要面对四个上司,即帅、漕、宪、仓,那可想地方官有多难做了。
3〖Three〗、这四司中,以漕使,即转运使为最重要。地方财政,都在他手,他需要把地方全部财富转运到中央去。在唐代,地方收入,一部分解到中央,另一部分保留在地方。宋代则全部解到中央,地方根本没有存储。平常就很艰苦,临时地方有事,更是不可想象。
3〖Four〗、所谓宋代的中央集权,是军权集中、财权集中,而地方则日趋贫弱,所以金兵内侵,只是首都(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唐代安史之乱,叛军人军力并不比金人弱,唐两京都失守了,可是州郡财富很多,每一城池,都存有几年的粮草,军装武器都有储备,所以到处可以各自为战,还是有办法的。
3〖Five〗、宋代则把财富、兵力都集中到中央,不留一点在地方上,所以中央一失败,全国就马上土崩瓦解,再也没办法了。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