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宁百科知识网

冠宁百科知识网

汉代宋朝孝行图

AI创作 -
汉代宋朝孝行图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汉代宋朝孝行图,以及孝的演变过程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24孝图的所有故事
  2. 孝的演变过程
  3. 宋代守孝制度

[One]、24孝图的所有故事

鲁迅的《朝花夕拾》中提到一本书《二〖Fourteen〗、孝图》,不识字的阿长一看图画就能滔滔不绝地讲述其中的故事。

《二〖Fourteen〗、孝》是元代郭居业编写的通俗读物,辑录了古代二〖Fourteen〗、个孝子的故事,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Fourteen〗、孝图》。

下面,我简要概述《二〖Fourteen〗、孝》中的24个孝的故事。

虽然父亲瞽叟、继母和异母弟弟象千方百计想害死舜,舜却丝毫不记恨,依旧孝顺父亲,关爱弟弟。舜的孝行感动了天帝。大象和鸟来到历山,一个帮他耕田,一个帮他除草。帝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他。登上天子之位以后,舜仍然尊敬父亲,把象封为诸侯。

春秋时期,楚国的隐士老莱子孝顺父母,用美味佳肴奉养父母。为了让父母开怀大笑,七十岁的他经常穿着五色彩衣,手里拿着拨浪鼓,像孩子那样戏耍;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摔倒时装出假装摔倒的样子,躺在地上,像孩子那样啼哭。

春秋时期的郯子,为了疗治年迈父母的眼疾,披上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挤取鹿乳,奉养双亲,差点被猎人当作麋鹿射杀。

孔子的弟子子路,早年家中贫寒,自己吃野菜充饥,却从百里之外背负米回家奉养父母。做官以后,他经常怀念已经去世的父母,渴望为父母尽孝。

孔子的弟子曾参少年时在山上打柴,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遇上难题,就赶紧背柴回家。原来是家中来客,母亲不知所措,用牙咬手指,盼望自己回来。

孔子的弟子闵子骞生母早逝,继母常常虐待他。冬天,继母给自己的两个儿子穿上真正的棉衣,给闵子骞穿上用芦花填充的“棉衣”。当父亲知道实情后,想要休妻。闵子骞却替继母求情,不希望继母的儿子跟自己一样受冻。父亲依从了他的请求,继母也改过自新,待他如亲生。

汉文帝在母亲薄太后患病的3年时间里,经常衣不解带地侍奉母亲。汉文帝总是先亲口尝过母亲所服的汤药,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汉代末年的蔡顺,在兵荒马乱的年月,拾取桑葚充饥。赤眉军士兵问他为什么要把两种桑葚分开盛装,蔡顺告诉对方:自己吃红色的桑葚,母亲吃黑色的桑葚。赤眉军送给他两斗白米和一个牛蹄,表示敬意。

东汉郭巨为了不影响对母亲的供养,就想埋掉刚刚降生的男孩。挖坑时,郭巨发现了一坛黄金,上面写明是老天赐给郭巨的。郭巨得以孝敬母亲,抚育孩子。

东汉的董永为了换取亡父的丧葬费用,卖身为奴。天帝之女奉天帝之命,来到人间,一月织锦三百匹,帮他还债。

东汉的丁兰,自幼父母双亡。因为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他用木头刻出父母的雕像,像父母生前那样恭敬地侍奉木像。他的妻子用针扎木像,丁兰休弃了她。

东汉的姜诗和妻子庞氏都很孝顺。婆婆喜欢喝长江水,庞氏就经常到长江边取水;婆婆喜欢吃鱼,庞氏经常做鱼给婆婆吃。一次,大风劲吹,庞氏取水迟归,被姜诗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把辛勤纺纱织布换来的积蓄托邻居送给婆婆。婆婆让姜诗请回庞氏。庞氏回家这天,院子里喷涌出口味与长江水一样的泉水,每天还会从中跃出两条鲤鱼。

三国时期的陆绩6岁时跟随父亲谒见袁术,袁术用橘子招待他们。因为母亲喜欢吃橘子,陆绩就把两个橘子藏在怀里,想拿回家送给母亲品尝。

东汉的黄香9岁失去母亲,侍奉父亲极其孝顺:酷暑为父亲扇凉枕席,严冬为父亲温暖被褥。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辛勤劳动的父亲能够睡得安稳。

东汉的江革少年失去父亲,侍奉母亲非常孝顺。他背着母亲逃难,恳求匪盗留下自己的性命奉养母亲。后来,他做雇工尽力供养母亲。

魏晋时期的王裒,父亲被司马昭杀害,他终生不向西而坐,表示自己永远不做晋朝的臣子。母亲生前害怕打雷。每当听到雷声,他就急忙到母亲坟前柔声安慰母亲。

三国时期吴国的孟宗,为了给母亲治病,跑到竹林里,扶着竹子哭泣。天寒地冻,地面竟然裂开,长出几根鲜嫩的竹笋,而这正是孟宗年迈病重的母亲最需要的。母亲喝了竹笋做的汤,病体得以康复。

晋朝的王祥,为了给继母治病,解开衣服,躺在冰上。冰自动融化,两条鲤鱼自己跳出。继母食用鲤鱼以后,病体痊愈。

晋朝的杨香,14岁时跟谁父亲收割稻子。为了搭救被猛虎叼走的父亲,他用尽全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终于救出虎口中的父亲。

晋朝的吴猛,8岁就知道孝顺父母。夏天的夜晚,为了能让父亲安睡,他就赤裸身体,任凭蚊子叮咬吸血,绝不驱赶它们。

南齐的庚黔娄,担任孱陵县令不到十天,忽然心惊肉跳,汗出如浆。他即刻辞官,回到家乡,发现父亲病危。他听医生说粪便如果味苦还有救,就亲口尝父亲粪便的味道。可父亲粪便味甜,这让他忧心忡忡。他乞求北斗星,愿意代替父亲去死。父亲去世后,他安葬父亲,守制三年。

唐代崔山南的祖母唐夫人非常孝顺自己的婆婆。因为婆婆年迈无齿,唐夫人就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像这样坚持了几年。

北宋的黄庭坚,虽然身居高位,却每天亲自为母亲洗涤夜壶,尽心尽责。

宋代的朱寿昌,为了找回被嫡母逼着改嫁的生母,丢弃官职,终于找到了生母,母子得以团聚。

[Two]、孝的演变过程

〖One〗、在原始社会时期,奉养老人是氏族全体成员的共同行为。《礼记·礼运》篇中所说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正是原始社会氏族大家族里人们尊老爱幼的朴素情感的真实写照。这反映出孝意识在原始社会出现萌芽。

〖Two〗、汉代独尊儒术之后,把建立在血缘宗法基础上的孝伦理观念与国家管理的实践结合在一起,以孝治国。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将孝作为评判人的重要依据,甚至和忠联系起来,影响官员选拔。汉代完成了以孝文化作为国家体制基础的制度建构,求仕者“举孝廉”的做法一直延续下来。

〖Three〗、近代以来,愚昧僵化的传统孝文化受到严厉批判,转而向新型孝文化发展。以天下为己任,为民族尽大孝,成为新的内涵。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都曾以儒家忠孝道德作为动员、团结民众抗击外来侵略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武器,传统孝文化继续在促进和谐发展方面发挥作用。

〖Four〗、殷人祭祀祖先更多是宗教意义上的祈求,而周朝增添了奉养父母的内涵,把以前“事死”的孝观念发展为一种“事生”的孝观念,孝德观初步形成。儒家将孝从家庭扩展到国家和社会层面,确立了孝对于所有人道德要求的普遍性。孝从此成为协调亲子关系的伦理规范,并成为古代社会宗法道德的基础。

〖Five〗、宋代程朱理学成为社会主导思想。这种新儒学将人们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总结为“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居首位。宋代非常重视基层社会的建设,对家族的祠堂祭祀、乡约、族规、家法和家谱的编纂都有很多规定。理学家认为孝道是与生俱来的伦理,对父母无条件顺从成为孝道的基本要求。

[Three]、宋代守孝制度

〖One〗、老话常说“百善孝为先”,“孝”作为儒家推崇的最重要的个人品质在古代的封建王朝的统治中也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代的帝王为了维护自己的家国政治,他们非常喜欢将“孝”上升为对自己的“忠”,达到以“孝”治天下的效果,于是就提倡“丁忧”。

〖Two〗、但是,现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乱世的时候,统治者为了达到攻城略地,争霸天下的目的就会非常需要官员的辅助,如果官员因为“丁忧”需要守丧的话,就会不利于王朝的作战,这个时候的“丁忧”就会被废止。“盛世兴,乱世废”都只不过是为了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罢了。

〖Three〗、《礼记》记载“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Four〗、这是最早对守孝提出的要求,要求平民在至亲死亡后不婚嫁、不赴宴、不赶考相对来说没有很严格,但是官僚阶级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的守孝行为更加被关注,于是就创制出了丁忧制度,在宋朝时期丁忧制度达到了完善的巅峰。

〖Five〗、但是,丁忧制度的实行往往取决于统治者的需要。

〖Six〗、丁忧的创制其实起源于儒家传统,儒家大力推崇孝顺来完善个人品德。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之后的动荡局面,统一了中国,其百废待兴。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国家的稳定防止藩镇割据的局面再次发生,大量罢免武将任用儒生,“扬文抑武”的政治策略使得儒家思想空前兴盛。于是乎,在几代后的盛世中,儒学的集大成理学诞生,通过“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等耳熟能详的词语就可以知道在宋朝,儒学的地位是非常的高的。国家安定的局面给予了儒学成长的土壤,那么儒学最基本的内核“孝”自然是从上而下的得到推崇。

〖Seven〗、既然“孝”很重要,那么用什么才能体现出他们所追求的孝呢?那就是丁忧制度,随着儒学大夫的兴起,丁忧开始越来越被提及,父母去世后的守孝就成了宋朝士大夫必须遵守的礼制,如果有官员匿丧,夺情反复就会收到社会舆论和儒学者的抨击、弹劾。

〖Eight〗、“时相秦桧以其直柔所荐,恶之,讽言者论寅亮匿父丧不举,下大理鞠问,无实,犹坐为族父冒占官户罢职,送吏部,犹是坐废”。

〖Nine〗、还有胡寅因为与秦桧的意见不同就被弹劾,理由是“不持本生母服”。江万里被言官弹劾“谓万里母死,密不奔丧”被闲置十二年。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儒生对丁忧看的是十分的重要,这决定了官员的品行,不遵守丁忧是在道德法律上极其大的罪名,会被儒生言官直接以“不孝”罢免。

〖Ten〗、庆历二年“闻新及进士南宫瑾,闻母之丧,匿不服丧,得官娶妇,然后徐归,见在法寺议最”

1〖One〗、这是宋朝记载一位官员为了仕途不执行丁忧而被言官上奏,最后“议最”的记录。《贵耳集》记载“寿皇以孝治天下,有人理寺孙寺丞失记其名,匿服不丁母忧,寿皇怒欲诛之”。

1〖Two〗、从这就可以体现出,国家稳定促使儒学的兴盛,儒学的兴起又导致丁忧“孝”思想的传播,以此来帮助宋朝以孝治国,确立官吏的忠孝思想。

1〖Three〗、国家稳定导致儒家兴盛所以丁忧被发扬光,各级官员为了仕途不得不遵守丁忧,除此之外,维护统治的需要也是丁忧兴起的原因。对于帝王家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利用的,儒家既然能被利用来作为统治思想,那么自然丁忧就可以被拿来稳固统治。

1〖Four〗、北宋建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深知自己的皇位是通过谋朝篡位而来,害怕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武将也会被“黄袍加身”,所以十分的忌惮。

1〖Five〗、丁忧制度的成熟就为太祖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武将们在至亲死亡后必须卸职归家,放弃手上掌握的兵权,而此时统治者就可以通过扶持自己欣赏的官员顶替前任来达到收缴军权的目的,而丁忧的官员的起复就完全可以由统治者来决定了。这无疑是一个一举多得的方法,既完成了权利过度又稳固了统治还提倡了“孝道”文化。所以历任统治者都重视丁忧的用法并辅助以严苛的法律这就促使了丁忧的兴盛。

1〖Six〗、除了对收权有利,还能缓解冗官的情况。北宋政权稳固兴盛后,大肆任用儒生入朝为官,再伴随科举制的完善,每年通过考试为官的人员越来越多,北宋也为了表示对儒生的重视在一个官职上设置多个人员来满足人数过剩的情况,冗官现象十分严重,官员全责不明,相互推诿十分常见。

1〖Seven〗、为了提高官吏的效率,政府规定官员必须服丧三年,这就很好的缓解了冗官的情况,丁忧让官员不得不暂时离朝,如果是并不出色的官员朝廷就可以选取不再启用,相当于清退了一批官员挺高了效率。

1〖Eight〗、北宋政权稳固,国家兴盛后秉承“以孝治国”的治国理念,通过儒生发扬了丁忧的制度优势拿来解决武将,冗官等不利于统治的情况无疑是取得了重大成效。国家的兴盛推动着丁忧“孝”的兴盛,那么乱世呢?

1〖Nine〗、太祖在逐鹿天下的过程中虽然代周而立创建了宋朝,但是仍然面临南北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天下势力此起彼伏,北边又辽国,北汉,南边有南塘,吴越,南汉等割据势力,这些势力虽然强弱不一,但是对统一大业有极大的阻碍。此时的宋朝想的是如何统一南北,对武将有着极多的需求,所以夺情反复的事例比比皆是,冲击了丁忧的发展。因此,丁忧也不过是场君王的**。

20、到了太宗时期,燕云十六州的领地还没有收复,太宗不断地下令进攻辽国,雍熙年间,太宗起复知真定军兼兵马都部钱淮治为校检太师,惟治“累上表请罢节镇,优诏不许”,河北张永德在与契丹作战中立下汗马功劳。端拱二年遇内艰,起复。

2〖One〗、宋朝北部防御较弱“应御前及第并江浙人任北州县官丁忧者,并不令离任。姿势遂解官,然朝间亦有恃追出者”,“太平兴国五年,沂州费县令柳宜丧父,”但是不得离任。

2〖Two〗、雍熙二年,“京官,幕职州县官有丁父母忧者,并放离任,京官见奉使差委者,候替离任:常参官奏取进止”。

2〖Three〗、这么多的例子,无不是在讲宋朝初期的丁忧制度的崩坏,皇帝对丁忧制度的否定都是出发于一是宋初,国家并不凝练,处于战乱之中的国家十分的需要人才,一切的政策都要为国家的的当前形势服务,为了国家的利益,丁忧被终止。二是在建设国家的过程中,会需要非常多的人才,而初年官少阙多,所以经常起复官员,丁忧几乎算是被废止。

2〖Four〗、北宋政权瓦解后,南宋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丁忧制度更是不复以往。

2〖Five〗、“建炎兴兵以来,文物臣僚凡任边防帅臣、郡守、通判、总管、等随军转运,及一时用兵处监司,郡守等皆取旨起复”建炎四年“起复校检少保、光山军节度使、知大宗政事赵士禚,制曰方兹眷倚,遂以忧闻,用大宗率小宗,当念难城之重:以家事辞国事,岂为许国之忠?况值从戎,固难遂服”

2〖Six〗、证明在面对战争之时,丁忧是要被起复的。

2〖Seven〗、著名将军岳飞在主军襄阳的时候碰到母亲姚氏卒,岳飞没有向朝廷上报就自己跑回了庐山,但是朝廷不允许他为母亲守孝,遂谴邓琮前去下诏,“飞欲以衰服谢恩,琮不听,飞再辞,上不许,诏飞速往措置调发,毋得少失机会,飞奉诏归屯”。

2〖Eight〗、很明显,在众多的例子中,起复的原因就是国家战事吃紧,需要官员做贡献,这个时候的丁忧就已经被统治者抛到了九霄云外,他们为了自己的江山巩固可以说是不顾纲常伦理,丁忧只不是一颗想弃就弃的棋子罢了,什么也比不上君王的江山重要。

2〖Nine〗、盛世则兴,乱世则废,看似不可理喻,但是都凸显出了一个君王最大的观念。和平年代,官员就回家老老实实服丧,动荡年代,就要求官员不要服丧,要为国家做贡献。不得不说,君主是最自私的。君王们要的“孝子”不是真正的孝子,他们所需要的之时对自己忠心的臣子,“孝”是对自己的孝。

30、从北宋,到南宋也不难看出在越来越动荡的时代里,丁忧的兴起废止往往取决于君王怎么想,怎么符合自己切身的利益,北宋时期还仅仅是边关主要将领不得服丧,到了南宋就已经是几乎所有的官职人员不得服丧,要一切为了国家的利益,一切为了君主的利益。盛世兴,乱世废只不过是一个借口,拿来堵上世人的口,奇葩的逻辑也不就是以自己为出发点罢了。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丁忧# 母亲# 父亲# 为了# 官员